除了地铁本身作为城市重要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外,各种大众传媒也纷纷将自己的触角伸向这块地下空间。一些以地下铁为背景的影视、音乐、文学、广告作品层出不穷,将这一地下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于人们而言,地铁不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种情绪与文化的载体,它代表着现代文明。此外,专门针对地铁人群而发行的报纸与移动电视,例如《地铁报》、《东方早报》、地铁移动电视等等,将更丰富的信息在这个地下空间中广泛散布。在大多数的媒介形象中,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符号而极具吸引力。地铁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它也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制造出各种关于繁华都市的想象空间。
【课题项目】此为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邵培仁,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原载:《当代传播》2010年第4期,总153期,第4-7、12页。)
[注释]
[1]Metzger, G. The artist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in J. Wood (ed.), the Virtual Embodied: Presence/ Practice/ Techn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etzger,G.1998, p107
[2]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547页。
[4]Castells, Manuel, The City and the Grass Roots: A Cross-culture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 pp 103
[5]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5页。
[8]爱德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