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新闻传播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收录:2010-12-2  作者:邵培仁  来源:中华传媒网  点击:244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邵培仁评论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化”的概念。一些大城市、超级城市,因其巨大的包容力而成为人们梦想的目的地。城市逐渐成为各种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相交汇的地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在这里会聚,从而改变了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的观察总是细致入微,他们能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发掘社会现象的表征。例如,超市中琳琅满目的货品,便被社会学家们认为是全球化对地方的一种影响。[6]在许多城市的超级市场,我们都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与日用品。这个小型的消费空间,已经被抹去了它的地方特性,而成为一个商品的汇聚地,同时也是全球化的产物之一。这有赖于当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将世界的不同地方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可以将超市视作一幅微型地图,从中观察生产与消费的动态空间。而且,随着经济和信息、人群的流动,超市的货品种类与市场的规模都将得到极大的增长。连锁经营的方式,更能体现这种发展的趋势。其中,全球化带来的移民潮,便能解释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人群的往来,产生了丰富的文化与口味,以及消费的欲望。商品标签上显示的信息,往往有多种文字和符号,直观的反应了地理的多样性。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同质化。那些由钢筋和玻璃建构出的百货商店,用透明的橱窗显示着商品的丰富程度。尤其是国际连锁商店的出现,大量占用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景观呈现出相似的样貌。人们不仅能买到相同的货品,还能感受相同的卖场布置,享受无差异的服务,消费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落地玻璃、各式灯光和商品的陈列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并改变了城市的景观,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态。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更多的城市扩大其空间,不断向四周,向空中发展。在这些人造的景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区域也慢慢发生变化。与城市急速发展相适应的,是土地资源的大量开发,公用绿地面积的缩小,于是城中花园之类也成为一种模式化的城市景观。

跨国公司在世界建造起来的,并非仅仅是风格同一的高楼与经营模式,还有共同的文化品味。正如吉登斯所言,当今“新的国际精英们在各大洲之间穿梭往来,建立起一个全球城市的网络”,[7]在其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人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一个交融和碰撞的巨大空间,改变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而且,城市之间建立起了的各种现实和虚拟的联系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网络。爱德华·苏贾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城市的样本——洛杉矶。他用博尔赫斯笔下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作了生动的类比,这个花园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聚集在一起的唯一一个地方”,而洛杉矶与之相似。因为它“在文化投射和意识形态延伸方面,在其几乎无处不在地将自己展现为一个完全实现世界梦想的机器方面,没有任何其他地方能比洛杉矶表现得更加明白清楚”。[8]作为现代大都市的理想模式,洛杉矶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苏贾的描述中,这个大城市可以分解为由各种全球村文化和各种模拟的美国景观组成的展示场所,大型散步区购物中心,主街道,娱乐与休憩场所……洛杉矶“将城市性解构为一种令人困惑的符号拼贴”,这些符号只不过是各种假想的社区以及对城市各种奇特的表征。而且在该城市新型的中央商务区,外国公司的招牌比比皆是,构筑起清晰的轮廓线。我们很难从这个大都市中找到关于城市的个性与特征,这也正是全球化背景之下城市景观的共性。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共有10页,您还有6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4/10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