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文化景观并非自主形成,并且处于不断的重构过程中。景观的生产与消费也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无论是作为对立景观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尴尬景观的郊区还是地下的隐蔽景观,通过各种媒介,其象征意义与价值系统才得以体现。可以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
对地理进行分析必然要从空间、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入手,而景观也是认知地理的要素。景观是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之上的,但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性别、道德等意义。文化、建筑与风景并非需要人们的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因为媒介已经为我们生产出各种丰富的景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是媒介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借助于多样的媒介表达手段,景观并非只是一小块文化的碎片,而是生动地反映了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历史所留下的痕迹。
一、景观的意义与标志
景观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与消费都需要人的参与。人们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出发赋予景观以意义,而媒介对景观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的呈现。景观具有物质和观念两个维度,它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完全是通过劳动或其他关系产生的;其本身又是社会关系的代表,它是由各种媒介所表现的。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景观,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景观的生产和消费正是对这些地区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因此,景观不仅是一种事物,而且也必须被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的或象征主义的过程,具有积极地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力量。
景观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景观的意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经过人们的赋予。城市的高楼、立交桥、车来车往的宽阔马路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地理的改造;而油画般的乡村风景往往蕴含了人们返璞归真的一种观念。地理学上的地图从来不是完全中立、客观的再现空间景观,虽然以坐标、比例尺、距离等精确手段来表现空间的面目,会让人认为空间是可以用物质手段控制和测量的,但事实上,地图中的景观是根据特殊的文化需求构筑和描绘的世界。古斯塔夫·梅茨格(G. Metzger)就指出,地图是特殊的意识形态纲领的产物,而且,地图和地球仪从来都不只是描述,它们是信念的纹章,推动着创造它们的民族和文化。[1]人们对景观的描述都不纯粹是地理外观的客观反映,而是不可避免的加上了人们的价值评判和对外界的认知,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赋予景观不同的意义。
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例如国家的边界划分,除了与政治相关,标示了种族、文化与语言等不同实体的存在与区别外,在媒介中还表现为不同的信息消费取向和消费群体特征的差异。对于媒介而言,地理景观也可能会引导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因此,媒介通过影像以及文字等手段对景观的再现都是某种主观性的描述。正如迈克·克朗所说,地理景观不能仅仅被看作物质地貌,而是被当作可解读的“文本”。景观不是永恒不变的,也并非不可理喻,其中有些部分是无可争议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有些含有政治意义。解读地理景观是为了研究和发现为什么地理景观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但由于媒介的介入,便产生了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着双重编码的现象,地理景观的解读变得更加复杂。在某一景观形成之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但对于观察者而言,影视、绘画等方式使景观更增添“一层晕圈”,或主观,或客观,都是对景观的再次解释和说明。[2]城市里繁华的生活景象,可以用来赞扬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可以用以批判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因此,在研究媒介内容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将现代人的观点加入到各种景观原有的意义之上,而形成更为复杂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