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 方玲玲*
内容提要:媒介地理学关注的是地理景观在媒介中的呈现。以流动的景观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公路电影中,边境、旷野以及州际公路所塑造的宽阔地域环境,与寻找、逃亡的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合,为媒介的再现提供了丰富的地理样本。在媒介地理学的视野下,公路电影中的政治地理、性别地理与道德地理等想象的空间,与真实的地景一样具有吸引力。而公路、汽车和音乐等媒介的运用,则制造出更为生动的媒介地形图。
关键词:媒介地理学 公路电影 地理景观 想象地理
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不仅扩大了媒介的指涉对象,更重要的是构筑了一个神奇的媒介空间,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媒介地形图。无论是存在于真实还是想象中的世界,媒介在地理景观的呈现和创造过程中都承担了主要的功能。尤其进入现代社会,媒介形式的扩张,触角的伸展,传统的地域界限无可避免的被打破,原本异域的风景也借助全球化的媒介而被更多的人所欣赏,虚拟与现实的情境更是相互渗透,建构起全新的地理空间。
一、另一种视野下的关注
正是由于媒介在地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介与地理的日益交融,使得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 这个源于交叉学科领域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地理和民族的想象和认知,都是依赖不同形式媒介的描述。因此,媒介地理学不仅强调人文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塑作用,更重视地理样本在媒介中的呈现[1]。对媒介地理的关注,始于社会地理学的分支——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种种关系,以及文化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而媒介在地理学中的作用绝不可轻视,因为地理中的种种构成要素,如地域、场所、道路、交通等等,通过现代媒介能够使其意义更加完全的展现,另一方面,从广义上来看,这些地理要素本身就是传播特定文化的媒介,因此,以媒介地理学为基点来检视由传媒构筑的文化空间,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电影,作为一种将真实和幻想用光影呈现的电子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把真实的地理环境作为背景予以再现,而其中的风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多元的文化样式,都通过电影媒介而被创造出来,原本想象的地图和真实的场景交汇,形成独特的媒介地理景观。无论其原型是否虚构,当它们在荧幕上呈现的时候,单个的画面元素经由蒙太奇的手段,都构成了超出原本的意义。瞬息之间,城市、乡村、工业社会、物质世界、甚至虚拟的赛博空间都能在摄影镜头下一一展现。与低清晰度的媒介不同的是,电影需要设置异常精密的道具和背景,逼真的还原真实或想象的空间[2]。因此,在用于表现和建构地理的媒介样式中,电影是一种相对完美的手段。
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的电影,又称为公路电影( road movie) ,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寻找为主题,反映主人公对人生的怀疑或者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地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作为电影类型片的一种,其诞生与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工业社会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密不可分。对于公路电影发端于何时并无准确的描述。一些人认为是始于喜剧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弗兰克·卡普兰,1934),也有人认为深受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影响,公路电影成为人们放逐自我,寻找归宿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3]。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公路电影大致成形。这个时期的美国和欧洲,经过了前一个世纪的工业资本和城市的飞速发展,生产和消费日趋中心化,一些大城市成为极具凝聚力的地理空间。但就城市内部而言,对土地资源占用的加剧,原本的社会和空间秩序发生了剧烈变化,人造环境日益侵占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彼此隔离的、碎片化的狭小空间逐渐增多,区域化的重复性和工具性被隐藏在现代都市光鲜的外表之下。高度集中的、新型的都市形态形成,消费主义的盛行,更加速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空虚和焦虑,社会问题屡屡发生。外部明亮的城市空间中,工作模式的机械化,节奏的加快,也促使人们思想的异化与分裂,隐藏于底层的黑暗物质慢慢的显现出来,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空间的迷茫与空虚,促使人们叛逆和怀疑情绪的滋长,就如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的出现,公路电影也成为人们展现内心和向往自由的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