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新闻传播

韩剧:电视文本的文化旅行——以《大长今》为例

收录:2006-9-22  作者:易前良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16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易前良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研究对象,就不能仅止于批评,而需要构建理论的视阈。文章从电视文本的互文性理论入手,细致地剖析了《大长今》的文本旅行,从动态的传播过程中探讨韩剧跨国传播的复杂历程。

关键词:韩剧热、《大长今》、电视文本、互文性

韩剧何以如此风行?最简捷的答案就是,韩剧与本土电视剧相较有其过人之处。因此,众多言论以为,国产剧应该在制作理念、影像技艺、剧情安排、甚至发行手段等方面向韩剧学习,走出国门。显然,这是“成王败寇”的逻辑。从电视剧本身来看,韩剧未必就更精良,就可以作为趋奉的楷模。[1]还有许多的相关讨论,但大多止于面相,本文从文本互文性理论入手就韩剧的传播加以阐发。

一、理论视阈:电视文本与互文性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辨析了“文本”(text)与“作品”之间的两点区别。[2]第一,作品是传统意义上“物化”的客观物品,而文本则是一个符号的结构。这样,巴特就把研究的对象从文学拓延到大众文化的范围,因为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媒介作为视觉符号的结构,正是无法“握在手中”的文本。第二,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物品,而文本则是一个需要读者参与的开放场域,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以后,文本才算最后形成。巴特把读者的接受视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对于考察电视等大众传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事实上,从制作到被观看,电视观众的意图一直就在被考虑、贯彻和实现。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开始,经过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的阐述和丰富,文本的互文性理论逐渐成型。“互文性”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而巴特则把互文性进一步普泛化,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化由一张复杂的文际网所组成,其中的文本最终相互指向,而不是指向现实。在传统观念看来,作者是作品的派生物,如同上帝和基督的关系一样,巴特指出,既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那么作者也该寿终正寝了。[3]如此以来,文本的源头就失去了依据和出处,那么究竟谁构建了文本?巴特回答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4]这一观点表明,作者并没有先在的、权威的地位,而是漂浮在已有文本(包括历时的和现时的)的海洋中;写作也成为对其他文本的一种引证和编织。

巴特的互文性理论否定一切独创性的存在,这对于主体性较强的艺术创作而言,有些勉强,但对于消费社会中广为流布的视觉文化,却堪称洞识。电视最终要服膺商业原则,作为替大众生产意义和快乐的机构,电视必须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尽管人们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于悲观和偏激,但后者关于大众是“文化工业中的最小公分母”(按,即个性缺失)的论断仍然是准确的,因为大众要求电视的可读和易懂,必然拒绝文本的先锋性与独创性。另一方面,电视存在一种“观看体制”:电视要受到大众喜爱,就必须包含与各种社会群体相关的意义,而且必须能被不同注意方式的人所观看。[5]因此,为大众所喜爱,就意味着电视文本中必须存在多元的、但不是以先锋或个性形式表述的意义和快乐,换言之,电视文本最好是由各种易于理解的意义组成的拼凑体——饶有趣味的是,这正好是文本互文性理论的表征。任何电视文本都必须遵循“观看体制”,否则就无法畅销。而在“观看体制”下长袖善舞又依赖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成功构建,这便是畅销电视剧生产的奥妙所在>

韩剧:电视文本的文化旅行——以《大长今》为例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剧:电视文本的文化旅行——以《大长今》为例》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剧:电视文本的文化旅行——以《大长今》为例》点赞!
精彩图文
媒体互动下网络舆论的多场耦合——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
媒体互动下网…
中国维基网站发展原因之初探
中国维基网站…
文化研究之落地生根
文化研究之落…
“附属医院”模式:传媒类院系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建设刍议
“附属医院”…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
媒介理论:关…
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扩散研究
基于新闻事件…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