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小品演出的标志性人物,赵本山在最后时刻退出万众瞩目的今年央视春晚,引起街谈巷议。尽管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因病请辞说,有剧本不佳说,有和央视不和说,但我认为,赵本山身心疲惫、剧本不佳之说令人信服。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表演者,赵本山的成就是与春节晚会上的演出分不开的。1990年,赵本山带着小品《相亲》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一炮走红,并逐渐成为每年春晚举足轻重的角色。从1990年春晚至2011年春晚,除1994年因时间太晚节目没排上之外,赵本山大年三十在央视表演小品有21年之久,并连续13年获得央视举办的“我最喜爱的CCTV春晚节目评选”小品类第一名。对于这样一个舞台,尤其现在已经集团化经营,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赵本山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尽管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其期待的观众也是非常多的。所以,除非万不得已,央视和赵本山也不会一拍两散。由于春晚观众的“胃口”被越吊越高,小品如果没有精彩的“笑果”,是很难在这个舞台上立住脚的。确实,从赵本山与其弟子的作品来看,缺少抖得响的“包袱”,重复以往的表演这种迹象越来越严重,已明显看出剧本创作的乏力和观众审美的疲劳。
自从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登上春晚舞台后,观众愈发喜欢上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有人说,这是话剧表演专业为了训练学生而组织的片断,其实不然,中国戏剧在初创期就是以小品这种面目出现的。如宋杂剧的副净副末的装呆弄傻、插科打诨,和现在以对话为主的小品并无二致。古人演出这种人物时讲究“舞步趋跄”,我们看到的赵本山经常表演的手脚不灵以及小沈阳的跌跌撞撞其实都是传统在当代演员身上的一种延续,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观众喜欢这种表演,是民族基因一种不自觉的体现。
然而,批评这种表演的人总是讲这种表演低俗,更有人以西方的观点批评,说赵本山的表演是嘲笑残疾人。其实大可不必这么上纲上线。我们遍览世界各国的喜剧表演,夸张、装傻充愣应该是一种主要表演手法,让喜剧演员像歌剧演员那样有板有眼也不现实。另外,过分批评小品低俗的人也大多提不出不低俗的解决之道,如果大家都以道学家的眼光来看小品,则小品的生路全无矣。
当然,这也不是说小品的创作就不用提高了,其实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在不断提高中前进的。我国古代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就在喜剧的语言方面做出过深入的探索,他认为“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又在于太俗。不俗则类腐儒之谈,太俗即非文人之笔”。意思是说喜剧性的表演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的俗,然而又不能太俗。所以说,这是比较难以拿捏的,但从近几十年电视舞台上能够留存下来的作品看,都是分寸掌握比较得当的。
其次,如果是单纯的滑稽调笑,其作品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李渔还认为,喜剧表演的高境界即“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希望这种表演不要嘻嘻哈哈之后就过去了,而是要有一定意义。不管你是针砭时弊还是暗含哲理,总是要给人点深刻思考的东西。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闭门造车,凭空乱编,肯定不会编出什么有生命力的作品。所以,重提创作从生活中来,再高于生活的老话并非老生常谈。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市场,其谈话题材都是从日常生活中而来,特别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
再次,要重视小品艺术的多样式。当今世界潮流,非常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在赵本山带动下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然而,大鱼大肉再好,也有吃腻的那一天。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各地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艺人。但是,自从陈佩斯从央视舞台消失,严顺开也远离了央视之后,观众能欣赏的东西越来越单调。而广大百姓的需求是多样的,若不加以供给满足,势必造成欣赏单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