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呈现出非常快速的发展态势,在校生人数大约增加了10倍,学科由原先的7个系9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7个分院34个系科,实现了由“小美术”向“大美术”的跨越。其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老学科,包括油画、版画、雕塑,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整体水平提升也很快。不过,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的还是新专业,主要是设计类专业,还包括建筑专业。
在近10年的高校学科发展上,尤其是新世纪初的四五年,设计类专业发展之迅猛,可能仅次于工商管理。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三年前,在教育部注册、经过教育部评审开设有设计专业的高校有860多所,而据我们的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有设计专业。数量之庞大,发展之迅速,令人吃惊,同时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设计类专业的迅猛发展,源于大量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中国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生产的产品既不需要注重包装,也不需要打广告,不管好不好看,都会卖出去;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产品丰富了之后,所有的产品都要讲究外形、讲究包装,各个大公司也都在讲究公司的整体形象设计,正是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推动了设计行业的发展。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目前,设计类专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00万人左右,像水晶石这样的为设计服务的电脑公司都达到了几千家。
在新的形势下,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学科结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先的“小美术”的概念已经发展成如今的“大美术”。所以,我认为,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我们美术专业一定要把“大美术”的学科格局讨论清楚。包括“大美术”的学科格局到底应该包含什么,应该包含哪些系科?这些系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应该深入研究,这是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在建构“大美术”格局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思考。以设计专业为例,其传统形态是工艺美术,进入现代阶段则是现代设计。工艺美术是手工业生产,是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下的一种产品设计,包括景泰蓝、漆器、石雕等等,其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师傅带徒弟的机制。工艺美术是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但是它不是当代大工业背景下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也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着重发展的现代设计。因此,在学科布局上,学校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思考学科结构时,要考虑到类似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对待国画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画是归属于造型艺术的;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画是不是还继续归属于造型艺术,就需要讨论。造型艺术的概念源于西方,而国画、书法的源头在中国。所以我们考虑学科结构之后,把国画从造型艺术当中分出来,分设为两个分院——中国画学院和造型艺术学院。两个分院是并列的关系,人数也相差不多。这样的一个调整可以使学科格局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在建构“大美术”学科格局的理念下,我们现在还把建筑专业纳入进来。欧美、日本的建筑师,基本上2/3由工科学院培养,1/3则出自美术学院。它们的有影响的美术学院都开设有建筑专业,培养的建筑师队伍,在知识结构上,比中国的建筑师要更合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美术院校原先也有建筑专业,上个世纪50年代学科调整的时候合并到工科院校去了,比如原浙江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就并到了同济大学。完全按照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从审美角度看总是有所欠缺。这就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把建筑纳入了“大美术”的范畴,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专业,目前已经培养了几届学生,在社会上反响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