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擦亮现实主义的理想底色

收录:2012-3-2  作者:郭国昌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93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郭国昌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现实主义文学植根现实,直面社会,在强调客观、真实、深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所以,现实主义不仅表现现实,也放眼未来,不仅引人反思,也催人向上。这层积极、温暖、厚重的理想底色已经成为现实主义的内在品格。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因其与国家命运和民族灵魂的密切联系而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学潮流,并且形成了紧扣时代生活、关注民生疾苦、探索人生境遇的直面现实的文学传统,表现出了追求社会进步、放眼人类未来、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可以说,现实主义在直面现实的同时,始终充满着厚重的理想底色,理想主义已经成为现实主义的内在品格。然而今天,这一层理想底色变得越来越黯淡。全媒体的时代语境、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大众文化的生存氛围使得理想追求变得十分难得,相应地,现实主义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也日渐被忽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的时候,不得不去擦亮现实主义的理想底色,重建现实主义的理想精神。

人文关怀与精神超越

理想底色的本质要求

注重理想精神的表达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文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更是人类寻求精神完善的诗意表现,因此,创造完美的精神世界是一切文学活动的基本目的之一。文学对理想精神的追寻是以人为对象的,正如康德所说:“只有‘人’才独具美的理想,像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那样;他作为睿智,能在世界一切事物中独具完满性的理想。”

现实主义作为能够直面社会生活和展现生存境遇的文学潮流,更需要通过揭示社会变革方向和提升人类精神情怀的方式来追寻人生的理想,从而对人们日渐粗糙的灵魂世界以情感上的浸润和境界上的提升。现实主义因为这种理想精神的存在而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文关怀性和精神超越性。

尤为重要的是,现实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化原则可以通过艺术典型的创造来凝聚崇高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典型的塑造中发现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和人文精神的基本流向。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并将完美的人物提到理想的高度。”现实主义的艺术典型创造过程就是文学的理想精神的回归过程,现实主义艺术典型无疑可以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模型。

凝聚时代精神与提升文学功能

理想底色的现实复归

在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刻,强调现实主义的理想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一方面,基于前文所说的典型化原则,弘扬现实主义的理想精神有利于凝聚崇高的时代精神。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带动大众文化潮流勃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现实主义的理想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放逐崇高曾经一度成为一种文学时尚,现实主义不再是文学家从事文学活动的主要选择,其所包容的文学理想已经变成了“过去时”。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完全放弃了人的理想追求,现实主义的探索就会失去方向,它对于时代的把握和书写就会陷入个人化、琐碎化甚至庸俗化的泥淖,不仅不能凝聚反而是涣散了时代精神的表达,这成为今天重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擦亮现实主义的理想底色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擦亮现实主义的理想底色》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擦亮现实主义的理想底色》点赞!
精彩图文
一场身体和心灵的探险
一场身体和心…
那些冬阳般的温暖——读《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那些冬阳般的…
还原历史中人的心路历程——《故国人民有所思》读后
还原历史中人…
艰难的制造
艰难的制造
库切 新文体下面的一贯沉思
库切 新文体…
展现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评《哦嘘,哦嘘》
展现一代人的…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