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宗教文化冲突的背后

收录:2012-2-27  作者:殷罗毕  来源:新京报  点击:114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殷罗毕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张马丁的第八天》李锐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12月《张马丁的第八天》李锐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12月

如果要呈现一场传教冲突,其核心必然是呈现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立不受约束的灵魂的自觉,以及这种灵魂在世界上的不自由和受伤害。因此,真正的冲突并非仅仅来自不同的文化类型,也来自任何一个身边的他人。

□书评人 殷罗毕

清末,远离家乡又被自己在中国的教会所革除的意大利执事,自觉被神所抛弃,在华北的冰雪中流浪。流浪中,他与精神失常的中国村姑身心交融,生下五个碧眼的孩子。——重大历史背景,重大宗教文化冲突主题——看这些素材,能直觉李锐是奔全人类超文化超宗教的精神层面去了。

小说以清末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农村本土信仰的冲突为主线来描述两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类,并在小说中试图给出解决方案:在共同的身体冲动中消解冲突,用人类身体动物性本能的共同性,来超越人类头脑文化结构的差异性。

但事实上,这种超越是不存在的,因为小说中的冲突是虚假的,传教士等人都是不存在的人物,但并不因为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如此虚假,其真实性就比不上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一个受访者。在此,我并非强求小说虚构对于现实的对应关系,而是就小说虚构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而言,此艺术的基本功便是尽管为虚构,但得让听者相信,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

这些原本可以为意大利传教士和教堂执事带来真实感的背景板是天主教精神氛围,在此,李锐暴露出对于其写作对象,其所处理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主题缺乏理解和经验贫乏。他不断地往小说文本中填塞各种圣经中的典型场景和符号,但压根没有呈现出那些符号对于一个人类所具有的紧迫意义。例如,在小说第一节,作者便提到了“马厩”。

在此段落,作者不断强调着马厩的温暖感,以此来对照取了中国名为张马丁的意大利青年在人群之中流浪时的冰冷感。但这种以动物身体的暖意来暂时解救孤独个人的感受,对于圣经中的耶稣而言,恰恰是人类堕落的原因之一。请注意,耶稣之所以出生在马厩之中,并不在于因为他感觉马厩比人类的房间更为温暖更有人情味,而是一种极其简单、极其现实的。耶稣之所以诞生在“马厩”,是因为耶稣的父母被命令去报户口。因为旅店满员,只好在马厩里生下耶稣。

耶稣在马厩出生,这一事件本身就印刻着人在世俗世界的不自由(报户口),而耶稣的到来恰恰是要打破因为身体的脆弱性和可控制性而带来的不自由。

因此,耶稣要藐视自己的身体,切断通过身体与世俗的关联,比如他离家去传道时,其母玛利亚劝阻,耶稣的回答是:“你,与我又有何干?”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众人说“凡是未曾恨他的邻人、未曾恨他的父母家人的,未曾仇恨他自己的,都不是我的门徒。”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人的自由和灵魂世界的建立来自于对家乡对自己家庭血缘关系的藐视,这种藐视才带来独立个人灵魂的自由可能。

小说最终以一种村姑老妇在葬礼上的哭丧腔,抹掉了所有天主教传播到中国时的真实冲突和真实震动。真实冲突的核心在于,天主教中强调的灵魂不受制于任何世俗权威而垂直地隶属于上帝,而当时传教士所面对的是被捆绑在土地传统和权力控制之中的肉身。

宗教文化冲突的背后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宗教文化冲突的背后》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宗教文化冲突的背后》点赞!
精彩图文
感受春天的速度——读徐迅散文集《春天乘着马车来了》
感受春天的速…
纪念周总理逝世32周年:一件珍贵的衬衫
纪念周总理逝…
《狼图腾》:十年畅销路
《狼图腾》:…
2013年,长篇小说变招为哪般?
2013年,…
你从镜子里听到了什么?
你从镜子里听…
《李自成》及历史小说
《李自成》及…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