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诗人的阅读

收录:2012-2-18  作者:朵渔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44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朵渔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我今天谈的话题是“诗人的阅读”。我听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在各位面前谈读书,真是有点不知好歹的味道。好在我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在“阅读”前面加了个限定词“诗人”,诗人是我的本分,而“阅读”对诗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个话题。

我现在在家里呆着,没有做什么工作,但比工作时要忙。朋友们问我在忙什么,我往往答不上来。天天忙着写诗,这不太正常,诗也不是件闭门造车的事情;我就说我在读书,读书是件可以关上门来一个人做的事情。但读了些什么?我还是答不上来。我读了很多,但一点也不系统,往往是由一本书读开去,越读越不着边际,能从《诗经》读到王阳明,又从海德格尔读回柏拉图。有些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些纯粹是误读。我把自己的读书经历讲给一些学者朋友听,他们往往哈哈大笑,说我不愧是野路子出身。我也不脸红。

我为什么热爱读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无知,贫乏。小时候是因为没有条件读书,根本就没书可读。八十年代在山东乡下,我能够看到的书籍基本就是毛选、鲁迅杂文、赤脚医生手册等等。我曾经跟一位乡村秀才借过一本《红楼梦》,准确说不能算是一本,应该说是一堆,因为那套书全部散页了,没头没尾,我蹲在树底下读,绝对是风吹哪页读哪页;我在一个姑姑家的谷仓里发现过一本《西沙儿女》,在生产队长的家里看到过一本《白发魔女传》。这基本上是我中学之前的阅读史。读了中学之后,阅读行为被称为“读课外书”,这在学校教育的规定里被明令禁止,老师看到要没收。我读了很多应付考试的东西。这段时间的阅读压抑史说起来令人发指,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中学教育类似于科举。

拉康说欲望出自匮乏,因为有这样一段压抑史,等到读大学时,阅读的饥饿感就会非常强烈。我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作者是周国平。这并不是个好开头,它鼓荡起了我的虚荣心,也使我变得浮躁不堪。然后便是一些台湾现代诗选之类的东西。我每次从老辅仁大学那阴暗的小图书馆里借来的总是一大摞哲学、文学理论、艺术批评的书。借来的书,往往翻一翻的多,真正读的少,做秀的成分很大,这为我日后的读书生活培养下了一个坏习惯。

记得1991年春天,我在教室里读一本有关比较文学理论的书,王向远博士(我们的年级主任)突然走了进去,他拿起我的书,说,噢,比较文学,大一就读这个,不得了。那时候我们还没开外国文学课,我觉得王老师的语气像讽刺。后来,我的兴趣开始转向写作,各类文学杂志成为我的必读书目,逃课似乎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大二开了一门《马列文论》课,李春青老师给我们讲。他讲得很投入,什么《致敏·考茨基》,什么《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在我看来,它们是那么老迈,那么可笑,李老师那时候胖胖的,留着一撮小胡子,我就把他假想成老迈的费尔巴哈。谁知道呢,反正那时候读书,一定要最新的,最前沿的,而所谓的基础课、作品选读,都被我无知地排斥了。大四时,任洪渊教授开了诗学讲座,这是我最爱听的课,虽然有些未必真的听懂了。有一次在主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他激动地对我说,后现代后现代,德里达,福柯,你读过他们几本书?读书一定要系统、全面,不可浮皮潦草,蜻蜓点水。说得我脸一阵子发红。

大学毕业时,我作了一篇当代文学的论文(当然这也是最容易投机的),在那篇文章里,我几乎将四年来所学到的所有新名词都用上了,我自鸣得意,交给了指导教师刘锡庆先生。过了几日,刘先生只字未提论文的事,只是说:你可以毕业了。顿时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向我袭来,因为我想得到的是表扬。现在想来,这想法是多么可笑,刘先生没有批评我,可能是看我还算聪明,而我身上的浮躁气,在他看来也许已是不可救药了。几年后我因公干去采访刘先生,又重提了毕业论文的事,我对他说:您还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呢。刘先生一愣,说,是吗?看来,他对此早已了无印象了。

诗人的阅读 共有6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人的阅读》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人的阅读》点赞!
精彩图文
评十二卷本《中国文学通史》
评十二卷本《…
《魔山》: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 收官之作
《魔山》:欧…
登高望远 心系红尘——读王国维《蝶恋花》
登高望远 心…
文化:不原创,无收成
文化:不原创…
活着是一种修行
活着是一种修…
豁达与尊严——有关史铁生的两个关键词
豁达与尊严—…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