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之源》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产于河南省禹州市。位居我国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首,历经千年而不衰,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以其“神奇诡秘”“窑变无双”的唯一性,昭示了“唯吾独尊”的王者风范,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之贵》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是世界上惟一经1300度高温窑变瓷,历来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自唐宋起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贡瓷,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五大名瓷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每年只准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家中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自古就成为身份地位象征,当今仍是国家领导人馈赠各国政要的首选珍贵国礼。
《钧瓷之美》
钧瓷线条简洁清新,明快流畅,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尤其是宋钧官窑的器皿,如盆、尊、洗等青铜器雕工严整,法度自然,在各种瓷器中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民族冷峻崇高之美。严整造型更是应于釉色的流动,钧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使钧瓷表面布满了冰裂纹、珍珠点、菟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纵横流淌的釉色和诡异奇特的斑点流纹组成了各种梦幻般的画面,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呈现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浪迹飞舟、翠竹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节日礼花……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工艺》
钧瓷的窑变工艺及其二液分相的釉层结构与其它瓷器截然不同。其胎骨釉料全部采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虎皮绿、阴阳土、玛瑙石、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曝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清净的颍河水制釉。颍河水源出嵩岳颍谷,流经金玉玛瑙丛生之地,含山川之精灵,融天地万象之气,用此水制釉,成色其傲。钧瓷的意境是靠严格的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窑炉内温度、气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使钧釉内成色元素形成不同的色彩和花纹,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这种窑变工艺使钧瓷色彩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似玉非玉胜似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幻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的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浩然之气,具有千古耐看的艺术魅力。有诗云:“层峦叠翠云霞飞,琼楼仙阁玉人归。不似仙境胜仙境,流连忘返使人醉。”
《钧瓷之神》
钧瓷以窑变为神,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群的神奇。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白者胜美玉,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每一件钧瓷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传世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