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陶艺家杨国辛:
市场上的钧瓷多为当代作品
■对话
南方日报:钧瓷是如何分类的?
杨国辛:传统意义上的分类,大概有“雨过天青”、“葡萄紫”、“海棠红”等。就燃料来分,传统的柴烧、煤烧会有特别的韵味,今天出于环保的需要,已经基本上都是气烧了。
南方日报:钧瓷里边颇受关注的单色釉是怎么回事?
杨国辛:单色釉,就是单一颜色的釉。单色釉中,钧瓷是占了很大的比重,钧红、钧蓝、月白等单色釉都是传统钧瓷的奠基性高端代表。宋金时期,钧瓷独有的铜红釉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瓷艺的釉色。但单色釉的配方、烧成难度和纯粹的审美趣味,堪称“古来稀”。今天我们看到的钧瓷多数是“万彩”,其实就是因为很少人能够烧成单色釉。这决定了单色釉是瓷艺作品中的王者。
南方日报:钧瓷长期被资本市场忽视的原因何在?
杨国辛:不光是钧瓷,整个艺术品瓷艺领域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或许跟国人对陶瓷的认识处于“小学”阶段有关。尽管陶瓷是中国的代名词(CHINA),但当今大部分国人日常只能接触到瓷器不过是餐具、洁具这类瓷器,名贵一点的也只知道青花瓷,而对于五大名窑——“哥、汝、官、钧、定”以及磁州窑、耀州窑等没有太多概念。民众对陶瓷认识不足,市场难以活跃,资本当然也就不会重视。
南方日报:钧瓷收藏价值在哪里,与其他名瓷相比,优势或特点如何?
杨国辛:钧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色彩,而且表现在其独树一帜的烧制技术。由于古时烧制设备比较落后,因此钧瓷成品率奇低,所以一直被宫廷垄断,自古便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到设计、成型、修刻、旋坯、对接、上釉、焙烧等,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更为重要的是,钧瓷的烧成不仅和泥料、釉料、燃料、炉温等内在因素有关,且和季节、气候、风向等外界自然条件也有关系,所以历来就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即使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提高钧瓷成品率仍然是一项攻关课题,而钧瓷的珍品、绝品就更是凤毛麟角。
南方日报:当代钧瓷如何定价,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国辛:进入市场的钧瓷就属于商品,定价当然取决于供求关系。对行内人看来,判断一件钧瓷是否属于精品,一要看型,造型要敦厚、坚实、沉静而又有灵气。二看胚,纯手工拉坯还是注浆,胚质是否上乘。三看釉色,这也是最重要的,窑变釉色是否丰富,单色釉是否纯净。
对当代的钧瓷作品来说,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最看重的应该是今天艺术家和制瓷工艺师的创造力,和当代意识以及修养品格与艺术表现。钧瓷是1350℃左右的高温烧成,在高温焙烧中,釉面呈流动甚至沸腾的状态,因此想要在釉上留下诗书画的痕迹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从古到今钧瓷很少有艺术表现的原因。(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