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资本对钧瓷关注不够
在当前的国内陶瓷艺术市场上,尽管景德镇陶瓷主导市场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过,然而,由于古钧瓷传世精品极少,近年来,随着中国嘉德等拍卖巨头相继加大了对这一陶瓷品种的推广规模,使得钧瓷在资本市场和藏家中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就在记者采访杨国辛教授的前一天,广州阴沉木藏家刘方刚在料理家务时不幸将一件爱妻珍藏多年、烧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钧瓷花瓶摔破了,在朋友圈里引发一连串的感叹。
据一些行家估测,刘方刚摔破的这只老钧瓷价值数十万元。而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八届禹州钧瓷文化节·河南志信全国钧瓷藏家珍品拍卖会上,一组上世纪70年代陆续烧制的钧瓷“时代三姐妹”系列作品,就拍出了900万元的天价。
在拍卖市场上,钧瓷以前一直给人一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感觉。早在1931年,一件敞口、弧腹渐收、圈足、直径14.9cm、施釉至底的内外红斑钧瓷碗,就出现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后几经辗转,最后成为英国商人里埃斯科先生的藏品。而在今年11月27日结束的香港佳士得“英国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上,这件钧瓷再次现身,最终以超出最高估价两倍、即港币460万元的价格成交。实际上,早在1996年,香港苏富比就曾以17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过一件直径19.7cm的北宋钧窑玫瑰紫釉三足棱口水仙盆,随后,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国际等拍卖巨头也陆续跟上,在香港陆续推出了玫瑰紫釉菱口水仙盆、月白釉出戟尊和天蓝釉紫红斑鸡心罐等古钧瓷的拍卖,并把关注范围扩展到了元钧窑的出品。
内地市场对陶瓷的关注始于2009年,在河南本土公司主办的一场“中国钧瓷首届专场拍卖会”上,古代和当代的钧瓷一起被推上了拍卖场,由此也掀起了国内藏家对当代钧瓷的审美机制、估价体系和营销模式的关注。2012年,当代钧瓷首次亮相中国嘉德秋拍,便获得不俗表现,而在今年11月20日结束的嘉德秋季拍卖会“雅瓷秋硕--近现代陶瓷”专场中,当代钧瓷艺术家的两件作品再次亮相并高价成交。从近年来钧瓷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表现来看,钧瓷虽不如元青花、动辄以几千万的天价出现在藏家的视线,但由于这一瓷种特有的艺术价值,加上其实际存世的数量较为稀少,由此引起的市场关注显然越来越高。
据业内人士估测,随着艺术界学术梳理和鉴赏研究力不断加大,各类收藏群体对当代钧瓷的投资将不断升温。比起古钧瓷,当代钧瓷不仅数量和质量较有保障,其艺术特色和功能设计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尤其是在价格上,有利于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藏家需要。
人物简介
杨国辛,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陶艺家。1997年以来,陶瓷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陶艺展览,并为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2001年,陶艺作品《未知物的化石》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著有个人作品集《杨国辛》、《景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