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钧瓷:张扬泥土的个性
杨晓锋
玄音(钧瓷) 杨晓锋
是飘着彩霞的一片天空,还是一汪碧水因水鸟而激起的阵阵涟漪,亦或是一把古琴奏出的浑然天成之曲?杨晓锋创作的《玄音》就是这样一件可以引发观者无尽遐想的作品。这件作品现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作品近些年频频在国家级的陶瓷作品比赛中获奖,201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一个陶瓷人,要想制作成一件得意的作品,要心、眼、手达到极高的统一,手把旋转的泥团,或上拿或下捏,使泥性不断张扬。从揉泥即开始进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拉坯之前,需要聚心静气。轮盘一旦开始旋转,心、眼、手一定要做到稳、准、快,手法或轻若鹅毛落地,或重若泰山迁移,或缓若春风拂面,或急若暴风骤雨。这是作者和泥土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你会感受到泥土张扬的个性,这种张扬是作者再创造美感过程中的享受。”杨晓锋如此写道。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早在夏朝时期,河南省禹州是当时的一座都城,当时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及宴会,宋徽宗时开始在此置窑烧制宫廷用瓷,“钧窑”由此而得名。钧窑与汝、官、哥、定窑被誉为我国五大名窑,钧瓷的器型端庄,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为其主要特色。它创烧于唐代,至北宋达到鼎盛,在当时钧瓷只能供皇家专用,每年只准生产36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为防止流入民间,烧成后的器物如未达到满意,就会砸碎后进行深埋,故民间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杨晓锋生于禹州市神后镇的钧瓷世家,打他记事起就喜欢上了手拉坯技艺,由于父母都在瓷厂工作,于是他自幼便跟随父亲杨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传统钧瓷烧制工艺。“我1985年就进厂学习钧瓷技艺了,小时候看着老艺人们拉坯很好奇,进厂后看着老艺人制作钧瓷就更喜欢了。喜欢就有动力,就有目标,就有方向了。刚进厂那会儿,每天练习,拉坯到尽兴时,有时不知不觉就到凌晨了。”杨晓锋回忆道。之后他又拜钧瓷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为师,同时努力补习美术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传统钧瓷手拉坯成型、钧瓷烧成以及钧釉的配制方面颇有心得。
制瓷贵在技术创新
钧瓷之美,美在窑变。制瓷过程中最难的也是这个环节。钧瓷选用氧化铜为呈色剂,“窑变”是指在1200多度的还原焰中,器物釉中含有的氧化铜会还原成胶体铜粒子,散布开来即可形成红色釉。由于铜粒大小的不同,或青色或红色的混合,有时又会呈现玫瑰色、海棠红等釉色。此外,形成这种现象还与使用的独有矿物原料、不同的胎质和造型、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艺和烧成工艺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变化不具有规律性与重复性,每一件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稀世珍品,故流传着“钧不成对,窑变无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