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庆过去不看塔。每念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久传不衰的这则口碑。耸立在长江之滨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礼赞过这已阅...
展读小说,其中果然处处有独秀身影,这或许是独秀形象首见诸小说。小说写的是1903年他们在上海共办《国民日日报》时的故事。其中写道:“余与独秀尚未寝,盖新闻脱版,速亦无前于十二句者。脱版后必更阅全稿,防有误字,此役余与...
陈独秀给苏曼殊《绛纱记》、《碎簪记》两篇小说作序,则为另一番光景。针对曼殊身为僧人,陈氏在《绛纱记序》中,将佛理与基督教义相融,来解人生之两大难题:死与爱。曼殊于小说中描写薛梦珠与谢秋云之间此冷彼热,生离死逢的曲折离...
二、与《新青年》同人讨论中国小说陈独秀于五四时期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在《新青年》同人讨论中所发表的意见,一种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明清小说所写的序。《新青年》同人讨论中国小说,始于1917年。首先由钱玄...
钱、胡当时都是血气方刚的文坛明星,争论一二回合,就不免各自走向极端。《新青年》第3卷6号载钱玄同给陈独秀的信,调子就大有提高。这个曾第一个提出要扫荡“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的钱玄同,如今正色说他以前是为匡正旧文学家抬高...
三、“《水浒传》的长处乃是描写个性十分深刻”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汪原放用新式标点、分段排印的《水浒传》。这是中国出版史上了不起的大事。诚如胡适所言:“这是用新式标点来翻印旧书的第一次。”亚东版《水浒传...
四、《〈儒林外史〉新叙》与江南乡试我们知道文学固然以真实为生命,却亦不可忽视作家及描写对象的主观世界。然而陈独秀鉴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人偏于虚妄而不尚务实,因而于文艺之诸种领域都竭诚呼唤着有利于促进中国人趋实的写实主义...
五、《红楼梦》:“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陈独秀在1920年到1921年间,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排印本中国通俗小说,写了四篇新叙,其中《〈红楼梦〉新叙》篇幅最长,影响最大,引起的非议也最大。陈独秀文章的全称是《〈红楼...
在《〈红楼梦〉新叙》之外,陈氏还有两次集中谈论《红楼梦》。一次是在1917年与《新青年》同人讨论中国小说时所发表的意见,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监狱中与人谈及。第一次前文已叙,这里只说第二次。晚年在南京监狱里,陈...
六、“神圣施、曹,土芥归、方”的文化意义陈独秀毕竟不是一个小说研究者,他五四前后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是为文学革命服务的,因而他也是以文学革命的理论来分析、评论中国小说的。“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然“国人此种精神委...
七、为白话小说争正宗地位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发展虽然源远流长,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之中,或被视为“君子弗为”之小道,或被列于“诸子十家”之末,开明者云:“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专制者则对之...
八、为新文化运动做白话教本“把白话建立为一切文学的惟一工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成熟的表现。胡适说:“所以我回国以后,决心把一切枝叶的主张全抛弃,只认定这一个中心的文学工具革命论是我们作战的‘四十二生的大炮’。”但...
九、为文化新人当思想载体亚东版古典白话小说,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教本”,更充当了陈独秀、胡适等文化新人鼓吹新文化新思想乃至新思维方法的形象载体。亚东版古典白话小说所载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撰诸小说之“新序”,首先...
十、跨世纪的启迪亚东版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为何能如此这般地独领风骚?简而言之,原因有三。其一,亚东图书馆从创建之初至五四运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始终以陈独秀、胡适等文化新人为其灵魂。早在1904年春,年轻的陈...
一、半部小说的来历《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多克·雨果(1802-1883)《悲惨世界》最早的中译本。它初名《惨社会》,自1903年10月8日起,间日连载于《国民日日报》,到第十一回半因该报被封而中止。署名为“法国大...
二、“新小说之意境”陈独秀的小说创作,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是同步的。“新小说之意境,与旧小说之体裁,往往不能相容”,这一难题曾困扰着梁启超,同样也困扰着陈独秀。所谓“新小说之意境”,在梁启超那里是突出小说革命在启...
与上海那些假志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侠客式的社会主义者的形象:男德。男德,姓明名白字男德,谐音“难得明白”,别号项仁杰(像人杰),是个“立志要铲除人间一切不平的有志青年”,他声称:“我想救这个人间苦难的责任,都在我...
三、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同陈独秀且译且作,无非是借题发挥,宣传革命。上述种种思想,都是他借题发挥出来的,并非原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陈独秀何以于浩瀚的西方小说,独选中雨果的《悲惨世界》?首先由于陈独秀熟悉西方文学,酷爱雨...
四、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异《悲惨世界》是篇幅宏大的长篇巨制,为什么陈独秀只选译了其中的一小段呢?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在改造社会的途径上,陈独秀与雨果有明显的不同。雨果认为,应该用仁爱来替代压迫。因此,他集中全力,塑造了...
五、碎身直蹈虎狼秦男德形象也是世纪之初的陈独秀的理想化身。陈独秀是拒俄运动的急先锋,安徽爱国会的组织者,对法兰西文明情有独钟,在日留学时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男德形象也是陈独吴樾之像秀的自我写照。男德甚至是个有...
六、黑天国中的惨故事《黑天国》也是拒俄运动的产物。它借俄国的故事,表现作者反对专制统治的政治倾向。《黑天国》开卷即写道:原来俄国也是一个专制政体,君主贵族,独揽国权,严刑苛税,虐待平民,国中志士如有心怀不服,反对朝廷...
七、小说形式:在传统与变革之间陈独秀在小说中,尤其是在《惨社会》中所表达的思想见解,不仅对于当时被封建专制统治禁锢的中国知识分子,即使对当时风行的政治小说与谴责小说来说,也是别开生面的。有趣的是,载运这“新意境”的,...
一、《新青年》:中国新诗的圣地一部文学史,实则是一部艺术形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艺术形式的新陈代谢史。中国学界则早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命题。元明以降,文学代变之迹尤为彰然,它就几乎成了人人能言的常谈。然将常谈变成学...
二、陈独秀:中国新诗的早期尝试者陈独秀在五四时代不仅为中国新诗创造了理想的尝试园地,他自己也较早地尝试着新诗的创作。中国新诗早期尝试阶段大抵经历了“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到“欧化”的历史。因而早期之新诗多为“词...
三、陈独秀被捕所激起的新诗潮五四时期,陈独秀之被捕与营救过程,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人围绕这一事件所作一组新诗,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辉煌成果。其中陈独秀1919年11月5日所作的《答半农的〈D--!〉...
此时的胡适受五四风潮与陈独秀的感染,放怀高歌:觉醒了的奴隶们,一锄一锄地挖空山脚,让高高在上的专横的“威权”--奴隶主“活活的跌死”。在胡适心目中,陈独秀是那“做了一万年的工”的奴隶中第一个觉醒的奴隶,有他振臂一呼,...
四、《答半农的〈D--!〉诗》与纷纭的解说陈独秀的《答半农的〈D--!〉诗》,所答的不仅仅是刘半农,也不仅仅是《新青年》同人,而是关心、支持他的社会各界,所以一出口就不同凡响。请看:不知什么是我?不知什么是你?到底谁...
不管他说什么言语,着什么衣裳,不管他们容貌怎样奇怪,脾气怎样乖张;表面不管他身上套着什么镣锁,不管他肩上背着什么刀枪。那枪头上闪出怎样的冷光,肮脏的皮肉里深藏着自然会哭会笑的同情心,都是一样。只要懂得老头儿说话荒唐,...
这是陈独秀新诗中欧化最彻底的一首,也可能是中国新诗史前期作品中欧化最彻底的一首,其自由度远远超过了李大钊、刘半农的诗作,充分显示了新诗表述的可能性。这首诗发表于1920年1月1日的《新青年》第7卷第2期上,是周作人《...
五、历史的失忆与陈氏译诗《答半农〈D--!〉诗》之后很久,不见陈独秀有诗发表。直到1927年底才有一首《国民党四字经》。这是一首歌谣式的白话诗,全诗讽刺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控诉蒋介石“清党反共,革命...
六、陈独秀的“铁窗诗话”中国新诗到底怎样发展?是任其自由化,还是走格律化道路。这是长期困扰中国现代诗人的大问题。1921年,当“胡适之体”新诗基本站稳脚,就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内在要求。这年6月,周作人在题为《新...
一、“本有冲天志”与“万境妍于未到时”诗言志。这“志”当为思想、志向、抱负之谓。陈独秀一登上文化舞台,就是以壮志凌云的文化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他喜以旧体诗言其新志向、新思想。即使是咏物诗,他也托物言志,如《咏...
二、从“酒旗风暖少年狂”到“垂老文章气益卑”然而,诚如朱光潜《诗论》所云:诗人与哲学家究竟不同,他固然不能没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未必是有方法系统的逻辑的推理,而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
陈独秀前期隐居杭州期间(1909年9月至1911年12月),在写“酒旗风暖少年狂”的诗章的同时,也写了大量反映孤寂心态的诗篇。如《游韬光》云:“山意不遮湖水白,钟声疏与暮云平。月明远别碧天去,尘向丹台寂寞生。”颇有忘...
三、友情:此去凭君珍重看陈中凡曾在《陈独秀先生印象记》中说:“看他表面冷淡,与人落落寡合,实则胸怀俊迈,富于热情。”陈乃性情中人,陈诗中就有大量篇幅表现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无比执著。陈诗中悼亡诗不少,其主要是悼亡友的...
据台静农说,1938年陈在江津时应邀为台书写过几首旧作,其中就有这首七绝。对之,陈还谈起其“故实”:某年他同曼殊、邓以蛰(邓仲纯三弟)自日本回国,船上无事,曼殊喜欢说有日本结交的女友如何如何,而仲甫先生与邓以蛰,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