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贾芝的《拓荒半壁江山》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奖。他以101岁高龄成为该奖项最年长的获奖者。他也是中国文联最年长的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
汤一介 孙德利摄 儒雅平和,内敛沉静,无论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还是几十人的座谈中,只要汤一介先生在,他身上流淌出的这种气息,总是让人宁静下来,奇异地陷入中华传统文...
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结缘,始于1962年攻读学部研究生。1965年毕业前夕,先在张掖“四清”,后到黄县劳动。年底返京时,姚文元批《海瑞罢官》丑剧开场。十年“文革”,我以“保皇派”美名躬逢其盛,以致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了...
2012年3月10日,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在上海逝世后,媒体相继推出报道,他的名字前面的身份是“经学大家”、“最后的经学家”,还有一些写成了“经济学家”。 “不是经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是中国经学史专家。”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邓绍基先生因病于2013年3月25日15点30分逝世。 邓绍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1933年1月生,江苏常熟市人。195...
题记 近日,知道我要去探访红学泰斗周汝昌,朋友叮嘱我:“别忘了讨要墨宝!他认为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高于对《红楼梦》的研究。4年前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在写呢。两个放...
文怀沙对其得意之作——《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侃侃而谈。 人民网广西视窗南宁9月23日电:“一曲吟催千古泪,文怀八斗叹骚才。韵高自有真情在,恍若云中屈子来。”这是9...
李志,男,1978年2月出生,观古楼主人。文物收藏家、鉴赏家、文物修复专家、职业书画经纪人。桂林人。中学时受父亲影响对文物便情有独钟。自90年代初起,将家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收藏文物,甚至借贷买下文物珍品。创建了岭南古...
古人常说教育是安身立命之本,教育被普遍认为是课堂的教学,国家良才、社会菁英多出自这种课堂的教育,这一观念认识几成定律。然而,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发明者,并不都是...
杨孟衡 1931年生。湖南省祁阳县人。汉族。1992年离休。此前为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社会职务: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华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中...
吴晓铃先生(1914-1995)原籍辽宁绥中,自幼随父居住北京。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得郑振铎先生小说戏曲文献、版本目录学方面之真传,后转入北京大学师从胡适之、罗...
在中国当代外语教师之林中, 有一位出类拨萃的人物。他就是教育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朱光潜( 18971048577; 1986) 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车文明教授,20多年静心治学,深入田野调查,潜心撰写论文,尽心培养人才……他曾重新认定梁思成先生鉴定过的古戏台—— 世博会期间,我们驱...
转眼就满七十岁了。这是变化万千的七十年,是绚丽多采的七十年,也是苦难深重的七十年。以我来说,就记忆所及,面临死亡,何止数十百次。死生大事,面临死亡,想的是什么,...
1942年秋,我出生在重庆北碚李子坝的半山新村⑴。 新村有两幢二层小洋房,每幢可安置两家。第一幢里,一号住的是庄明远,二号住的是邓初民。第二幢内,三号住的是我们...
心坎别是一般疼痛——记父亲和翦伯赞的交往(节选) 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一样,像燕京大学这样的教会学校也是必须改造的。改造的方式就是拆掉。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
自打反右运动一起头儿,父亲(即章伯钧)就开始琢磨着反右的结局和自己的下场,甚至在毛泽东还没想好怎么处理他的时候,他就在家里把自己处理了一回——让警卫秘书王锁柱把...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女。1931年后,任上海律师公会执行委员,上海妇女救国会常委。1936年被国民党所逮捕,为历史上著名“七君子”之一。抗日...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精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一个真正当得起“国学大师”称号的人。 “黄侃?这样的老派学者,关于他本人的资料不会太多吧。...
罗老走了。头天我出差之前还在为他的治疗忙碌,打了差不多一下午的电话,帮助联系专家会诊。对最后的结局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清早醒来,看见的头条短信是“走了”,还是非常...
我对高莽先生景仰已久。1992年,为写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我冒昧给先生写信,求赐一部关于阿氏作品的译著,他很快就让人捎来。1999年,在北大举行的纪念普希金...
洁若对于人情世故,好像极精通,又好像浑然不知。她家的铁门内侧贴着一小张剪报,内容是空巢老人独自在家如何防止被骗,文末有几条提示警告,比如不要随便开门放陌生人进来...
又值9月,7年前那个洒满余辉的午后总是不由自主地闯进我的记忆,一次一次扣紧我的心弦。那天,正当我们几个人兴致勃勃地为筹划一个重大出版项目侃侃而谈时,其中一位白发...
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男,1945年3月13日生于甘肃天水,祖籍山东临清。在北京二中读书六年,从韩少华、潘逊皋、陆庭栋等老师处受益颇深,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
张元济(1867年-1959年) 张元济(1867年-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职翰林院庶吉士。1895年,屈辱的《马关条约》...
胡忌,字仲平,浙江省奉化市人。生於1931年。抗战胜利后随家移居上海,入复兴中学求读至1948年,因病辍学。 1950年始从卢冀野先生学曲,时先生家居南京,但时...
他曾总结过戏曲艺术在1949年之后快速发展的原因,并不将其看作是演员政治觉悟和政治地位提高之后的一通百通,更指出'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而这根源就是戏曲从...
在山西中南部深厚的黄土地上,劳作之余的乡民们至今习惯在那些古老的戏台上欢娱和吟唱。而在这片黄土地下,他们的先人喜欢用戏曲角色砖雕作为陪葬品,以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
熊任望先生是当代重要的楚辞学家之一,出版过《楚辞探综》、《屈原辞译注》,也是一位很有地位的书法家,他的《临兰亭长卷》、《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熊任望卷》都颇受好评。...
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
图片说明:徐开垒先生(右)与赵丽宏2011年12月23日在巴金故居的合影 李荣福 摄 2012年1月20日上午,我的手机铃响,屏幕上的来电者显示出你的名字:徐开...
我从事研究《金瓶梅》起步很晚,其时,“金学”已经热闹起来,老树新花,各逞风采,我侧身其间,走了几步,有欢乐、兴奋,也有困惑、烦恼,有时还有一种难言的寂寞和孤独。...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 曾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陈平原, 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2、1984年在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历任北大中文系讲师...
一部震惊学界的名著,一门悲剧性的学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如何交集在一个又聋又瞎的学者身上? ●误会: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
不知不觉中,3个多小时采访过去了。老人的思想非常活跃,从文学谈到人生,谈到社会,谈到美丑,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他那皱纹、白发、睿智、神采之中,我们解读到“博...
少年子尤15岁,一个自认为青春精彩无比的人;作家(或者诗人)子尤15岁,一个在很多传媒的叙事中“狷狂张扬”的少年。 9月21日,当李敖专门来到北大校医院病榻边和...
三卷本《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自序》 1940年12月3日(农历十一月初五),我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这是个远离城市的偏僻的小村镇。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
自从黄仁宇在美国纽约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倒下,与世长辞,我常常想起这位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他去世后,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黄仁宇热,差不多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出版了,三联书店更是不遗余力。黄仁宇的著作,在史学界、更多的是...
《新人口论》受到错误的批判,风暴不断升级。但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1960年1月4日,马寅初向教育部递交报告,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务。马寅初的报告马上得到了批准。3月18日,马寅初毅然搬出北大,回到了在北京的东总部胡同...
提到王瑶的教学,大家就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烟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暖是凌晨三四点睡觉,因此每天上午谁都不能上他家去,大概下午三四点...
...
几场秋雨,暑气褪尽。一个清爽的午后,记者拜访了周汝昌先生。 “我们抛开世俗的客套,海阔天空地聊天。”周先生拉紧记者在右手边落座。多年来,老人左眼几近失明,右眼视力不过0.01,左耳听力全无,单凭右耳在助听器的帮助下与...
何炳棣著作弘富,为历史学界泰斗。1966年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由于学术贡献厥伟,更曾于1975年—1976年被会员公推...
就红学界来说,2005年可以称为“周汝昌年”了。一个87岁的老人,年内已出版了《周汝昌梦解红楼》、《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十二层》、《红楼真梦》、《和贾宝玉对话》、《我与胡适先生》等数本...
从北大穷学生到青年“导师”,《美的历程》作者追忆50年学术路途 标准的四年,不标准的大学 我在北大读书是在1950年到1954年,标准的四年。那四年,学校里运动不断。如果用现在的学分和学时制的标准,我是没法毕业的。我...
新北门的孩子:一个剪影 新北门大院是位于扬州北郊的扬州师院的一片宿舍区,1959年出生的汪晖就成长在这里。“新北门在护城河的北岸,我小的时候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