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名家外国名家[专题]济慈

济慈十四行诗

收录:2011-10-15  作者:朱炯强  来源:外国文学评介丛书  点击:299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如同我国的七律等诗体,是一种固定的诗歌形式,每首诗为十四行,有其特殊的格律和押韵模式。中世纪起,它流行于意大利,十六世纪初叶传进英国。此后,十四行诗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诗人。莎士比亚更是以其精湛的诗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种诗体。

济慈是莎士比亚的崇拜者,同时又是斯宾塞的忠实信徒。他从十四行诗学诗起步,操练诗艺,写了许多十四行诗,有的言志,有的抒怀,有的针砭时弊。他问世的第一首诗《孤寂》就是一首典雅的十四行诗。

呵,孤独!假如我必须和你

同住,可别在这层叠的

灰色楼房里,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儿

观看远处的山谷、河川,

锦簇的草坡;让我守着你

在树叶的阴影里,看跳跃的小鹿

把蜂儿吓得不敢把蜜采。

我喜欢与你一起赏玩景色

但我心儿更乐于

和纯洁的心灵亲切交谈,

(她的语言是优美情思的表象。)

因为我相信,最幸福的

莫过于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这首诗在济慈二十岁那年发表在李·汉特主编的《检察者》杂志上。全诗语言生动,结构巧妙,起承转合十分自然,在最后的一副对句中点明了主题。这是一首典型的莎士比亚风格(又称伊丽莎白体)的十四行诗,从格律上说,是无懈可击的。

这首诗充满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很浓。尽管是论“孤独”,却也顽强地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济慈生活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在那个资本主义已经相当发达、人与人的关系已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的社会里,诗人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他认为在世俗的天地里——“灰色的楼房里”,他只是孑然一人,尽管那儿有无数的人流;而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才能得到欢欣,尽管那儿无人相伴。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莫大嘲讽,短短的十四行诗,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薄如纸的现象一笔勾勒了出来。

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温暖,找不到他理想的王国,济慈便转向大自然,转向他想象中的理想世界。但是,济慈并不是一个撇开社会于不顾,醉心在虚无缥缈的世界里自得其乐的颓唐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社会的关注。在《伊莎贝拉》、《许佩里恩》等诗篇中,诗人对自私自利、散发着铜臭味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提出了抗议。同时,他有他明确的志向与创作动机。“我志在为天下谋利益。假如老天假我以年,我将在成熟的岁月里做这一工作。”从济慈的诗作发展阶段看,他确实在一步步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在长诗《许佩里恩》里,我们已经看出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在发展着。这说明,诗人对他的志愿是身体力行的。

即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也表达了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不满。当时《检察者》杂志主编李·汉特因撰文批评摄政王,被逮捕入狱,济慈闻之十分愤满。在李·汉特出狱那天,他写了一首十四行诗:

济慈十四行诗 共有5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5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济慈十四行诗》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济慈十四行诗》点赞!
精彩图文
左拉简介
左拉简介
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
法捷耶夫生平与创作简介
法捷耶夫生平…
亨利·米勒生平与创作简介
亨利·米勒…
弗朗索瓦·欧荣
弗朗索瓦·…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平与创作简介
尼·奥斯特…
文艺名家
热点人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