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灵丹妙药’。”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日在天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动态的、活动的,是不确定的,它保存在传承人的记忆和行为中,想要把‘非遗’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
●“名录保护”对传统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包打天下”,寻找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良策和保护方式已经成为共识 ●把相邻与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
汉沽飞镲老会艺人们在现场表演 渤海早报记者 杨扬 摄 渤海早报讯 (记者杨扬)十年前,中国民协主席、文化学者冯骥才创造性地把口述史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套独具特色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也在实践中酝酿、成 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6...
从1994年呼吁抢救自己的家园天津老城,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整整20年里,在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上,冯骥才一直在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路越走越远,事情越做越多,思考越深越急迫。 说出这个时代的疼痛 在2015年的北京图书...
“传统古村落保护应有村落法。”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依然与古村落有关,他多次呼吁保护古村落,留住中华民族的“乡愁”。 已做了30余年全国政协委员的作家冯骥才,虽已年逾七旬,但仍不服老,多年来一直奔走于传统古村落保护的过程...
昨天,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参加文艺界别小组讨论并在会后阐述观点。 他认为,目前整个社会较浮躁,太多人想发财,最浮躁的莫过于春晚抢红包环节,此举将传统习俗变质,“把春节的传统文化扭曲了,变成大家都盼着天上掉馅饼”。 “文艺家对生...
10年消失90万个村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再次建议立法保护古村落 ■本报特派见习记者 祝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
3月4日,北京会议中心,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冯骥才发言。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腐败对文艺领域的伤害很大,文艺作品被用来当做腐败的工具,价值被扭曲,更重要的是文艺领域很难出现顶尖的艺术家。 他认为,权力一...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的提案主题与依法治国相关: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首先要懂法、知法,莫让法律条文变成一纸空文。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相比过去得到较大改善。...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对古村落的消失忧心忡忡,“就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他说,古村落的保...
特派记者蔡木子 昨日上午9时40分,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文艺界别的小组讨论会议正式开始。 按照会议日程,昨天政协各界别首次召开小组会议,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由于聚集了多位名人,文艺界别历来人气旺。 2个多小时的小组会...
坐而论道,很多人都会;起而远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年逾七旬的冯骥才委员,本应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可他却选择继续行走在路上—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年6月,冯骥才及其团队又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 “传统村...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谈及传统文化保护时则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中经典和精华的东西应深入研究后仔细保留,不能简单放入市场让市场来选择。 冯骥才关注传统文化保护多年,与田青委员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由于现代生活方式不同...
冯骥才近照 本报记者 苏莉鹏 再过几天,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将迎来73周岁的生日,他为自己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这一年能回归他的老本行——写作。 这几年,他为保护传统村落四处奔走,发起“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
1月20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进展情况。 中新社发 张道正 摄 中新社天津1月21日电 题:留住乡愁冯骥才“心忧”古村落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曾经非...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中的习俗、游艺、庆典,与大自然的气候和节律,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随着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与农耕生活逐渐脱节,与大自然也不再那么亲密,很多节日记忆在年轻一代那里慢慢...
继去年开年连推8本书之后,今年开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又连推《俄罗斯双城记》《中国传统村落立档田野调查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 《鬼斧神工——中国历代雕塑藏品集》《心居清品》《泰山挑山工纪事》6本新书。其中《泰山挑山工纪事》是他在19...
昨日冯骥才从天津赶来图书订货会现场并带来六部新书,其中有些书甚至是前天晚上刚从印厂下来的。六部书里不难看出这个“活动家”的责任感,比如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对最后一代挑山工的口述史呈现。但如果问这位作家最想写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国民...
若干年前,天津大学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盛邀冯骥才入教天津大学并特设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此事终成。“天 大”为这一研究院新盖了一座大楼,除教室、礼堂、办公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设有多个展览室和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图书室、书屋和写字间。...
新华社圣彼得堡9月10日专电 (记者 鲁金博)10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呼吁更多俄学家、汉学家参与双方文学交流。 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其诗画集《灵性》中俄文对照版推介会上说,俄罗...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9日凌晨推出“聆听大家”系列访谈第二期,邀请著名作家冯骥才谈如何加大反腐败力度,弘扬国家民族正气。 冯骥才说,这些年,月饼被奢侈化、功利化、庸俗化了,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因此,他非常赞成以节日为切入点,狠刹歪风邪气。...
7月17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影像档案·三江源》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该书出版发行方、青岛出版集团将这一丛书赠与了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数字图书馆。 该书共10卷,...
村落保护的真正本体是原住民, 老百姓都走了,哪行呢? “每一天都不止有一个村落在消失。”文化学者冯骥才这一说法由来已久,而让他更感到“揪心”的是,“我们对究竟失去了哪些有重要价值的村落无从得知”。他深切地意识到,做传统村落保护,最首要的事情...
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一封回信引起了社会关注。李克强在回信中说:“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
冯骥才近影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一直在追逐城市,效仿城市,恨不得把身上那些传统和旧物全部抖落,好轻装疾行。到了21世纪初,人们对城市生活更热 切向往,城市与乡村的疏离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文化学者冯骥才做过一项统计,中国近十年有9...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日前在京举行。该数据库现已完成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包含116.5万篇(条)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总字数达8.878亿...
记者昨获悉,由冯骥才、汤吉夫等担任顾问,雷达担任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李景文、许国江、钱爱民等几位扬州市区作家入编该书。同时,李景文的中篇小说《雪儿》、许国江的微型小说《抓副麻将给老爸》、钱爱民的微型小说...
家风是什么?担任过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冯骥才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家风其实就是成才启蒙做人做事的标准。 冯骥才表示,家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甚至还有治家格言,虽然有些老百姓没有文化,但很多关于善良的词语和话,大家都会说,都...
“数千年间,各族人民以口头文学作为自己精神理想和生活情感最喜爱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海量和样式纷繁的民间文学。大量史诗保存着许多民 族珍贵的生命史,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述说着亘古不变的人间的梦,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多法律和规定,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很好地落实,成了一纸空文。”9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表示“忧大于喜”。 在冯骥才委员看来,近年来...
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中国观众,更在不经意间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据报道,这几天的两会上,不仅有冯骥才、莫言、张国立等文艺界人士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反思和探讨韩剧、美剧等热门境外剧对中国影视乃至文化的冲击,...
在当今中华大地的许多乡村,每逢农历年时,民间的木版年画依然是印制和应用着的民间艺术。人说它很古老,到底多古老?且不说文献的记载,只说它的技艺就了不得,至少有三种堪称“活化石”的古艺在里边。 壹是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存最早的雕...
3月4日,文艺界委员在小组讨论时,对文化是否应该产业化进行了一次观点PK。 真正的艺术家都不会为钱去创作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认为,文化有经济效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任何好的艺术家都不会为钱去创作。 冯骥才说,当前,文化部门一提文化,就说文化...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一边办理报到手续,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人民网记者赵敬菡摄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记者赵敬菡)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要避免“发展文化”只是成为一个口号。 冯骥才委员说,现在各级政府只要讲...
“我今年想就恢复大年三十放假提建议。”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和余辉在报到现场告诉记者。 余辉表示,年三十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圆之日,故称“大年三十”。所以这一天放假,是符合民俗要求的。 “2014年的年三十没有...
冯骥才写《义和拳》时查找资料 166号进门的楼梯 冯骥才住过的后楼216 破旧的水池 冯骥才住在人文社时由责编李景峰代买的词典 2013年夏天,冯骥才先生接待了...
置办年货的少了,放鞭炮的少了,大红横幅、红灯笼少了,串门拜年的少了……衣食无忧,没有了从前过年的那股盼头儿,于是,年味淡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完元宵,看完花灯,这个年算是真的过完了,人们的生活也回到了正常轨道。 但是,这个年却没能给...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福字在民间可不是一般的字,这一个字——意...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置办年货是为了寓意来年的丰足,因此冯家置办年货要备足8样: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 另外,冯骥才过年要打扫屋子,装点过年的气氛。他总是拿吊钱、福字门...
一手拿着钢笔,一手拿着毛笔,微笑的脸上洋溢着创造的自信与快感。这是若干年前,新华社记者杨飞为大冯拍摄的一张非常经典的黑白照片。如今的大冯,手中又多了一样东西——ipad,自从去年春天,他在英法之行中首次尝试用它完成了新书《西欧思想游记》的写...
2013年冯骥才先生出了8本书。刻画“文革”创痛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重新修订;《春天最先是闻到的》一看就是写感情;《离我太远了》是周游欧洲和其他国家的游记;《文化诘问》和《文学先觉》收集了他10年间的文化思考;《凌汛》是对北京朝内大街166...
冯骥才携自己的新作亮相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这次他推出的是最新作品和代表作的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诘问》、《离我太远了》、《春天最初是闻到的》和《一百个人的十年》(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凌汛》、三联书店出版的《西欧思...
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出版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新书《凌汛》。该书记录了冯骥才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
随处可见的书展官方微信二维码、出版社设立的数字出版展台、和数字出版有关的活动……虽然大家依然是因纸质书的出版而聚集在一起,但是昨日开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毫无疑问是至今为止最数字化的一届。 出版社宣传加入微信二维码 数字化几乎体现在展馆里的方方...
除了陈丹青,画家、作家冯骥才也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下子推出了三本新书《文化诘问》、《春天最初是问到的》、《离我太远了》。 在现场,冯骥才与读者分享了自己2014年的工作计划。他介绍自己现在做四件事:绘画,文学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学院的工作...
“只要有时间我仍然会继续创作。哪怕只画一张画、只写一段文字,我都会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创作,不会用生命的‘下脚料’去应付。”9日中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京与读者分享创作经验时如是说。据悉,本次冯骥才共有《文化诘问》、...
1月9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共同举办的“冯骥才新书发布”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此次发布会集中推出了冯骥才2013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文化诘问》《春天最初是闻到的》《离我太远了》《一百个人的十年》(...
和个人创作相比,冯骥才更看重的还是文化遗产抢救。在他的理想中有一个宏大的出版计划,将普查的8亿多字的口头文学全部出版,如果以30万字每册计算,将有足足3000册。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昨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发布8本新作。冯骥才在会上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