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也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与二战有关的文学艺术创作。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最大的牺牲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历史背景一定会产生伟大的传世作品。《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与日寇...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徐坤文集》,是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对徐坤文学创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它为读者和批评界进一步了解徐坤和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权威和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文献。 徐坤从90年代初期走上文坛,并且迅速成为一个明星般的作家,这不...
哲贵是当下风头正健的青年作家。他先后出版过《金属心》《信河街传奇》《施耐德的一日三餐》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迷路》等。应该说哲贵的小说产 量并不高。但是,就这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使哲贵在文坛声名鹊起炙手可热。他应该是“70后”作家被关注和讨论...
小说创作难度较大的题材,应该说是现实题材。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中,社会变化之快几乎前所未有。因此,如何反映、呈现或表达当下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杜卫东、周新京的长篇小说《江河水》,就是一部敢于挑战的、表达作家现实关怀...
12月15日上午,北京市文联组织表彰了今年鲁迅文学奖的五位获奖作家孟繁华、贺绍俊、格非、周晓枫和徐则臣。在此次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首次 有5位北京作协作家同时获奖,面对荣誉,几位作家诚恳地评价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周晓枫的“现在还没有那么宽阔的...
能够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可想而知。鲁迅先生是百年中国的文学之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原。他开创的伟大的文学传统不 仅哺育了我们的文学情怀、奠定了我们文学的基本理念,而且他也为中国新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尊严和尊重。今...
陈昌平是被严重忽略的一个作家。他写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都有很大的反响,具有很高的质量。 《汉奸》是我喜欢的一部作品。一个人怎么被命名为汉奸,是需要讨论的。他内心对日本人很反感,但是这个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景仰和学习的热情,他又觉得可以...
10月28日,文学批评家孟繁华在京举行名为《乡村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的讲座。活动由南方周末时间讲堂主办,孟繁华以发表于文学报的同题文章为基础,以“乡村文明的崩溃”和“50后”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局限为中心,围绕近百年来白话小说的发展...
新浪文化读书第一时间连线评委孟繁华。孟繁华在电话中说,五部获奖作品确实是自己喜欢的作品,对于这个结果,自己很赞成。记者问到如何看待之前外界对茅奖的质疑时,孟繁华继续说,外部有质疑很正常,哪都有质疑。茅奖确实有一些需...
有作为、理想、抱负的作家,都应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事务,关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关心正在变化的世道人心。《人民文学》在2010年推出了“非虚构”栏目,其中先后发表的梁鸿的《梁庄》、慕容雪村的《中国...
孟繁华:为中国当代文学辩护 2009年岁末,关于中国当下文学的评价问题,又一次通过大众媒体成为争夺眼球的焦点“事件”。事实上,对当下文学的评价问题,早已展开。只不过任何学术讨论都不可能像媒体那样“事件化”,它...
面对30多年来的变化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速度”。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我们只有停下脚步才能够感知速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多变的文学和对文学多变的感慨,为我们时代的速度做了形象的诠释。但速度并不意味着一切...
当文学被无数次地宣告死亡之后,2003年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再次访问了北京,他在带来的新作《论文学》中,对文学的命运作了如下表达:“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文学的时代几近尾声。该是时候了。这就是说,该是不同媒介的不同...
学者孟繁华在媒体发文,提倡具有新人民性的文学。他认为,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已经构成了新世纪文学的新人民性。但文学在揭示底层生活真相,实现社会批判的同时,也应批判底层民众的“民族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