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表达着时代思索着时代
诗人雷抒雁追思会在京举行
“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这是雷抒雁诗作《小草在歌唱》中的句子,朗诵艺术家瞿弦和的深情朗诵,让大家沉浸在对这位杰出诗人的怀念之中。5月31日,中国诗歌学会举办了“诗人雷抒雁追思会”,文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和雷抒雁的亲朋好友等50余人齐聚北京市方志馆,共同追忆与诗人交往的点点滴滴,探讨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雷抒雁是一位对人民有着深厚情感并具有担当精神的诗人。从1979年的《小草在歌唱》到1984年的《父母之河》,再到2008年的《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他的诗始终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他用诗意的笔调刻画出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面貌。正如他曾说过的,“写诗的过程,是不断和自己的狭隘性作斗争的过程”,“这样,诗就成为一个伟大的媒介、桥梁和管道,实现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交叉”。
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创作,雷抒雁的诗受众面较广,无论是专业的诗人还是普通的读者,都很喜欢他的诗作。1979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为真理而斗争”诗歌朗诵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小草在歌唱》就是朗诵作品之一。高洪波当年正好在场,他动情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表示,雷抒雁的诗表达着时代、思索着时代,但又从不假大空,而是把自己写进去,有着独特的个性,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诗作证明,诗歌在时代生活和民族命运的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一颗宝石。
“应该加强对雷抒雁的诗歌的进一步研究。”会上,很多与会者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句话。冯立三认为,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等作品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传统、真正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诗歌”。雷抒雁在《小草在歌唱》中敢于向专制主义开火,敢于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称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太阳”,体现出了可贵的反思精神。他写的《父母之河》歌颂了我们祖国的土地、我们的劳动人民,以及我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把“黄河”这个意象写得非常精彩,整首诗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高大,写得非常沉郁。雷抒雁是一位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他占据着重要的诗歌史地位。
雷抒雁在创作中有着敏锐的思想,同时也注意表达上的“诗意”。在吴思敬看来,如果雷抒雁仅仅是在思想上比较超拔,很有勇气,敢于面对现实,但他的诗歌是通过标语、口号、概念化的语言把它说出来,那他的作品就会“打折扣”。雷抒雁之所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真正具有诗歌的品格。在当时,反思历史和人性的诗歌汗牛充栋,但能留下来的并不太多,而《小草在歌唱》留下来了,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因为雷抒雁把它当做诗来写,选择了“小草”这个独特意象,并采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雷抒雁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用诗的语言去写出他的胸怀、去表现这个世界,所以他是一个诗化的诗人。牛宏宝曾向诗人咨询《小草在歌唱》的创作过程,雷抒雁对他说,“在那个深夜,我和诗都醒着”。牛宏宝认为,“我醒着”意味着在1979年这样一个变革时代来临时中国人特别是诗人的觉醒,而“诗醒着”,就意味着对诗的感觉的一种觉醒。在那样一个时代,“人的觉醒固然伟大,但诗的觉醒也同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