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号召全党“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新文学学会也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都离不开弘扬中华文化。2010年,是姚雪垠诞辰100周年,此间,开展一些纪念活动,纪念当代文学史上这位文坛巨匠,重温长篇巨著《李自成》这部规模宏大的悲剧性史诗,弘扬“雪垠精神”,无疑,是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王肇基和南阳理工学院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郭书云,受中国新文学学会之托,创作电视剧本《姚雪垠》。因他们对姚老敬慕已久,欣然受命,先后到邓州市、开封市、武汉市、通山县、赊店镇等地采访座谈、收集资料、考察遗迹。呕心沥血,五易其稿,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力透纸背的文学功底和丰盈深邃的思想境界,拿出30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供人捧读。新文学学会组织专家于2007年11月初在无锡、2008年3月初在北京两次研讨28集《姚雪垠》电视剧本,日前已经通过评审。
专家们认为:剧本《姚雪垠》,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大背景下,真实、客观地描述了一代文学大师姚雪垠先生坎坷、传奇、追求、奋斗、最终取得卓著成就的一生。所写姚老的传奇故事,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但绝无戏说之味,且不落人物传记片的窠臼,需要大力肯定。
剧作既表现了姚雪垠九死一生、顽强写作,用凛然正气和铮铮傲骨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也解读了他的作品《李自成》高度的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揭示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剧作再现了姚雪垠先生对学术之真、艺术之美、做人之正的不懈追求;突出了他特立独行,自信自强的性格特征;歌颂了姚雪垠先生爱党爱国,坚持真理,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折射了中国近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是同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
以电视剧反映作家,是该剧的开创之举。
吴功正教授说:“姚老的家乡——南阳搞这部电视连续剧,很有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对家乡文化和乡贤成就的弘扬,极有助于文化的建设。”
专家们还补充了一些可资使用的独特细节,谈了对《姚雪垠》剧本中历史事件的把握,富有真知灼见。他们非常赞赏剧作所挖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四为”境界,赋予姚老不竭的动力和活的灵魂,使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
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人应该为精神家园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该剧作者努力张扬南阳地方特色,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力求从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上,给人以启迪。由此可见,电视剧本《姚雪垠》是新文学史上又一块新的丰碑!
把剧本制作成电视剧搬上屏幕,《姚雪垠》电视连续剧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郑新立担任总策划;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担任总监制;年逾古稀,姚雪垠生前挚友袁宝华担任总顾问;著名导演郭宝昌担任总导演。目前,摄制组正厉兵秣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