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纪实广播小说联播节目从4月16日起,播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荣获鲁迅文学奖的《震中在人心》。4月20日,雅安7.0地震,让民众再陷山河破碎、生死离别重大灾难的悲痛之中。
记者注意到,作家李鸣生这几天在微博上对雅安地震不断发声不断呼吁,高度关注地震。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或许就是“地震后遗症”吧。还有,我是作家、军人,四川还是我的故乡。
七入灾区采访 多次躲过死神
“汶川大地震给我最强烈的震撼是:地震太残酷了!生命太脆弱了!地震最大的伤害就是对生命的伤害”。李鸣生在电话里说出一组数字:邢台地震摧毁 8064人,唐山地震摧毁24万人,汶川地震摧毁近10万人,雅安地震又摧毁约200人!这个世界最珍贵的就是生命。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关心雅安地震。”
七次深入灾区采访的李鸣生,饱受余震、毒气、堰塞湖、山洪暴发等想象不到的危险与困苦。
“最大的风险就是余震。我自己估计也经历了上千次余震!有一次差点被一块几十吨的巨石砸在车上;有一次绵阳堰塞湖危在旦夕,我驾乘的车逃离中竟 撞在了桥墩上;还有一次差点搭乘邱光华的飞机,有幸躲过一劫。二是毒气侵袭。当时蓥华镇有个工厂爆炸了,整个山谷乌烟瘴气,毒气污染非常厉害,我戴上双层 口罩,依然臭气扑鼻。三是恐惧。当时灾区瘟疫传言每天不绝于耳,而我身边到处是废墟以及还没处理干净的遇难者和猪牛鸡狗等。离我住地几百米的山坡上,就是 一片埋葬了数百具尸体的坟地。四是采访艰难。灾区山路崎岖,灾点分散,走路、爬山、乘车,有时一天要跑好几百公里,半天喝不上一口水。有一年冬天我进龙门 山,在一个村民家同吃同住半个月,除了寒冷,还有与世隔绝似的寂寞。尤其是我第三次去灾区,住在最偏远的红白镇的帐篷里,四周全是山,一去就遇上山洪暴 发,半夜爬起来侦查地形,看大山倒下来后往哪儿跑。中午高温42摄氏度,体温计都能爆炸。但没水洗澡,不少小战士裆都烂了!倾盆暴雨后,帐篷里又潮湿无 比,被子一拧都能拧出水来,还有苍蝇、蚊子满天飞。后来病倒在帐篷里,打了一星期的吊针。我共行程约一万多公里,走遍了灾区所有重点倒塌的学校,采访数百 人,录音200多个小时,记下了8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拍下近万张照片,当然也掉了十多斤肉。
你难受,是因为心被创伤了
明明“震中在汶川”,李鸣生却说“震中在人心”,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