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平出版于14年前的长篇小说《凶犯》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再版。小说讲述了一个护林员惨遭村霸迫害,奋起反抗而身缠命案的故事。这样一部多年前的作品为何选在此时再版?张平坦承全是搭车眼下正在热映的电影《天狗》,因为该片根据《凶犯》改编而成。针对《凶犯》抄袭法国电影《弗洛莱特的若望》的说法,张平怒斥为无稽之谈,是某些人无聊的炒作。
《凶犯》再版搭车《天狗》
读者:《凶犯》出版于14年前,不知时隔多年再版出于何种考虑?与原版相比,新版本作了哪些改动?
张平:《凶犯》出版时我刚开始写东西,还没有什么名气,初版印数少得可怜,大概只印了2000册。后来又卖给另一个书商,书商请我吃饭的时候说很感谢我,印了5万册的书,只给了1万册的版税。再后来我就不知道具体的发行情况。总之这部小说在当时简直是悄无声息,几乎没有人关注。
随着《法撼汾西》《天网》《国家干部》等作品的出版,关注我的读者越来越多。加上这次电影《天狗》的热映,我就想把《凶犯》再次包装重版,相信借着电影的东风,《凶犯》一定会扭转初版时的尴尬局面。与初版相比,《凶犯》除了在封面设计上比初版更漂亮、雅致外,小说文本并没有做改动,只是在书的最后增加附录,收入了《天狗》剧组写的电影拍摄过程,以及我的一篇创作访谈录。
抄袭之说乃无稽之谈
读者:电影《天狗》与法国电影《弗洛莱特的若望》二者之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设计极为相似,同样是农村题材,人物同样身带残疾,都有切断水源、官民勾结情节,乍看上去《天狗》和《弗》几乎如出一辙。由于《天狗》根据《凶犯》改编而来,因此《凶犯》难逃猜疑。这样的雷同是纯属巧合还是有意模仿?
张平:《凶犯》的灵感来自十几年前我在吕梁地区旁听的一场公审:一个护林员因行使保护山林的职责,致人死命被告上法庭的事实,这个故事至今还有据可查。我是1991年写的这部小说,1992年出版。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那部所谓的法国电影。实际上,经我了解,《弗》的故事情节与我的小说差别很大,前者讲的是一个保护自己庄园的故事,而《凶犯》则是讲一个人如何不惜代价保护国家财产的故事。两者在性质和主题上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我看来,这传闻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说不定又是某些人无聊的炒作。
现实主义不仅是批判
读者:《凶犯》塑造了李天狗这样一个平民英雄。其实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张平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国家干部》中的副市长夏中民,《生死抉择》中的市长李高成。张平本人对这类“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何评价?
张平:我们这些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界定有些过于偏颇。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就只能是对现实的批判,只有描写肮脏、丑恶、黑暗的文学作品,才算是现实主义。试问,在这种标准下,丑恶黑暗的世界如何体现社会正义?拒绝崇高又如何体现现实对光明的期待和向往?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古今中外所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可能是不合格的,都只能是虚假的和骗人的。
在这种偏颇的文学倾向下,我们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表现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总要把他写得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比如粗鲁、固执、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