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之新作《五月槐花香》本月31日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同名长篇小说也将先于电视剧面市。这部32集的电视连续剧的播出预告刚刚打出,记者就接到不少读者的问询:由王刚、张国立、张铁林“铁三角”再度合作出演的名编剧邹静之的这部戏究竟说的是什么?记者14日“抓到”了第二天就要出差去云南的邹静之。据看过样片的邹静之透露,《五月槐花香》非常好看,就连对他创作的剧本一向评价不高的三哥也在读罢小说后向家人建议:静之这部戏值得一看!
为记者定采访提纲
邹静之是那种让人过目不忘的人:不高的个子,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袋上有一双细长的笑眯眯的眼睛,那笑有点嘎,尤其是与人讲话时眯成一条缝,总让人感觉他是刚刚得意地讲了或做了一件可笑的事。
“时间太紧了,还是在我家附近的餐馆边吃边聊比较可行。”刚一落座,邹静之便露出了他的邹氏笑容,“我们商量一下,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关于《五月槐花香》的电视剧上演之事,一个是我和‘铁三角’的关系,一个关于去年我的几个舞台剧,还有一个呢,就是我的业余生活。——这样说行吗?”不愧是码字儿的出身,他对文字和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
在得到认可后他便一路讲了下去,语速平缓,像拉家常。中途他也曾停下来,反省似的问:我这样讲是不是太松散了?当摄影师孙京龙说讲别人太多了讲自己太少了时,他眯起小眼睛乐了,慢腾腾地说:我临来时琢磨了,虽然我讲的都是好多小事,可没准儿读者就喜欢看这个。每当讲到得意处他会主动说:这句话挺好,记下来吧。
当按他的思路讲完后,轮到记者提问了,才发现邹静之是个相当谨慎的人,许多问题他都要先考虑是否会引起别人误解或争议而斟酌半天,有时实在想不出怎么回答,便又露出那一脸嘎笑,用商量的目光看着你悠悠地说:这个事儿要不——咱别说它了行不?
谈到目前正在做的事,邹静之说自己正忙着写一个东西,具体是什么内容还不方便向外界透露。
伤心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祖籍江西的他出生仅一岁就到了北京,他乐于把自己归类于北京人纯粹是因为语言:“普通话不如北京话,它不生动!”让人最感神奇的还是他的头发:52岁的他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竟没有一根白发,“我从来没染过头发,它们也怪了,就这么黑。秘诀?那就一个字:累!除了在地上走八卦,我根本不懂什么保养之道。老天爷老照应我呀。”事实上曾在北大荒和河南有着八年插队经历的他1977年才回京,他戏言自己是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苗,回京后这棵苗被插在煤炭研究院做体力活儿,从最累的瓦工到学会用洋铁皮打暖壶,再到时髦的技术——被人请到家里去做手工沙发,他干得都地道且踏实,虽然那些离他儿时最初的理想——当一名动物饲养员相去甚远。
在时间的河流里趟过多年后,他的理想一直在变:舞台上挑旗的武生、唱歌剧的演员。武生梦没能做成,歌剧演员却与他擦肩而过,“我都通过三试了,最后剧团团长突然换人了。我空欢喜一场!没能成为一个在舞台上唱男高音的歌唱演员可能是我生命中真正伤心的一件事。我的三个哥哥也都喜欢唱歌,我曾不间断地学过10年声乐。”
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
1982年上天为邹静之掉下了头一块馅饼:正挨家挨户抄水电表的他突然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正是在那个刚转换为半脑力劳动的岗位上,他识时务地开始了文字生涯:在《北京晚报》发了篇一分钟小说,在《诗刊》发表了平生第一首诗,并一发不可收拾。多年后家喻户晓的他才发现自己太迷恋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