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争光
57年生于陕西省,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
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等一系列优秀小说。担任《双旗镇刀客》、《杂嘴子》等多部电影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
现任深圳市文联专业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末假电视剧《水浒传》编剧之名“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前,作家杨争光写小说已经十几年了,之后他还乐此不疲。最近,其长篇新作《少年张冲六章》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把一个“问题学生”活生生地摆在读者眼前,引起了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在日前中国作协为杨争光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文评家白烨说,小说切入点是教育,但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社会病兆。
“尊重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变化不大
“我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还是喜欢学习的。二年级的时候我也还是喜欢学习。我爸给我支了个石头桌子,他说石桌是火箭发射基地。他希望我好好念书,考大学……后来,我让我爸失望了。我不爱数理化,英语更糟,有点兴趣的是语文。我喜欢……我一喜欢就乱动脑子,出洋相,惹老师生气,让老师难堪……我成了问题学生。”这是书中主人公张冲初中毕业时的自我总结。他上了高中,但只念了一年半就离开了学校。杨争光给他安排的结局是:因为他把一个横行的局长眼睛剜瞎了而去劳教所里改造。讲述这一“叛逆少年”成长的时候,杨争光以中学课本为主线。
杨争光,与小说《少年张冲六章》主人公张红旗,读“同一代”课本,里面“毛主席万岁”、“狠斗‘私’字一闪念”之类的口号,让他对中学语文课本有偏见。此次为写作《少年张冲六章》,意欲了解张红旗之子张冲“读什么样的书”,杨争光跑到陕西省乾县逸夫小学,一个县城的完全小学,借校长是自己高中同学的便利,通读了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语文、思想品德课本;又跑到乾县晨光中学,读了高中的政治课本。
此次通读课本,觉得语文课本还是有进步的。之后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跟课本一起成长”。但是,杨争光同时发现,教育观念中,涉及“理想状态中的人、被尊重的人”的“人观”变化不大,父母对子女“成龙变凤的期待,变化不大”,依然推崇“人上人”、“人中龙”。
“人观”与“幸福指数”相关
杨争光称,“人观”,取决于“价值观”。“我们惯于把人分作‘治人者’和‘治于人’,非常强调人的话语权、影响力,世代都在这种模式中生存。我们的教育,‘成人’似乎不是最终目标,‘成龙’才是。成人自己也生活于其中,孩子的处境是大人的处境。这跟来路有关系,什么样的根须,带出什么样的泥水。”
他理想状态中的“健康人类”,是“既有自由精神,又有独立人格,还有集体意识”。“现在很多时候,人做的不是自己,不是愿意做的自己,是应该做的自己。”而这一点,与“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愿意做的越多,幸福指数越高。应该做的越多,责任指数越高。实在不愿意做的越多,那活得越惨。这包括我们的婚姻、爱情。真不相信,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低了,社会的幸福指数会高。70%的学生幸福了,我们可以说青少年是幸福的一代,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国家还将有一个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