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石剑峰
冯骥才(后排左一)、张贤亮(后排右一)和帕慕克(后排左三戴眼镜者)原来曾经都是“国际写作计划”的同学
著名旅美女作家聂华苓的回忆录《三生影像》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以旧作《三生三世》为底本,收入了280多张珍贵的人物照片,每张照片均配有详细注解,更全面、生动地展现了聂华苓女士“仿佛活了三辈子”的传奇经历。昨天,聂华苓来到北京做客新浪,讲述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
大陆,台湾,爱荷华;家族,《自由中国》,“国际写作计划”。这六个关键词概括了聂华苓的一生,聂华苓女士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命运之刀截开了这棵大树的根、干和枝叶,将聂华苓的人生分成了三个部分。
在《三生影像》中,聂华苓根据其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和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分为三个部分:“故园(1925-1949)”、“绿岛小夜曲(1949-1964)”、“红楼情事(1964-1991)”。在“故园”中,童年、少年时代的聂华苓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冲击、战乱逃亡和热情洋溢的求学生涯。“绿岛小夜曲”谱写了她人生的一段黯淡时光,但同时与《自由中国》的知识分子如雷震、殷海光、胡适、戴杜衡等人的交往中,思考、创作,感受他人的风骨和人格。遭受政治迫害远走美国之后,聂华苓创立了“国际写作计划”,世界各地年轻的作家们纷纷来到写作班,“红楼情事”则记录了这位传奇女士最快乐的这20多年。《三生影像》中,最珍贵的部分是书中收入的280多张照片。早报记者看到,其中一张拍摄于1985年写作班的集体合影中,居然有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身影,戴着宽边眼镜的帕慕克一脸羞涩。当时的帕慕克33岁,已出版两本小说,正在写《白色城堡》,生活日夜颠倒,通宵写作。在这张合影中,还有我国知名作家冯骥才、张贤亮等。
《自由中国》
被迫远走他乡
1960年9月4日,《自由中国》遭封,1964年被迫远走美国——在昨天的新浪访谈中,聂华苓深情回忆了在《自由中国》工作的日子。
1949年,聂华苓随家人来到台湾,“我一到台湾,就参加了由胡适和雷震创始的《自由中国》杂志,我是副刊编辑。杂志希望宣扬、改善台湾民主、自由、人权,希望一切都是革新,但不被那个时候的政府容纳,渐渐成了对立的状态。”当时,聂华苓才25岁,在杂志社“我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其他人对我的影响很大。”1952年,胡适辞职,聂华苓表示,“我心里想他还是支持(《自由中国》)。”
1960年9月4日,《自由中国》社长雷震等4人被抓,《自由中国》被封,雷震获刑十年,聂华苓被迫远走他乡。
“国际写作计划”
帕慕克曾在此“镀金”
1964年,聂华苓以作家身份来到美国爱荷华,担任“作家工作坊”顾问,之前一年,和美国人保罗·安格尔在台湾相识。来到“作家工作坊”时,聂华苓在台湾文坛已小有名气,“我们这些人在本国都是作家,来到这里是练习写作的,去之前我不知道会留下来,到了那以后我也不知道会留下来。”聂华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