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孙犁逝世九周年纪念会昨在京举行
本报讯 毛泽东曾在《解放日报》上看过作家孙犁的作品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一文《荷花淀》,让更多人从语文课本中认识了作家孙犁。九年前的7月11日,作家孙犁与世长辞。昨天,作家孙犁逝世九周年纪念会暨孙犁女儿孙晓玲撰写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一个文学晚辈,得到过孙犁先生恩泽的文学后辈”,做了“自由发言”。她与孙犁见过四面。未见之前,传言称“人非常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1979年夏天, “文学新人”铁凝,见到了孙犁。“还没进屋,见到一个老人戴着套袖在豆子地里捡豆子。他见我第一句话说别人收了豆子遗落在地里几粒黄豆,扔了可惜。”“第二次见他,正和保姆一起裁卷帘纸糊窗缝,还是戴着套袖。第三次见面和几位同行一起去,他就是坐在窗前,跟大家非常和气地说话,但套袖还在。”在铁凝看来,“一个戴着套袖的、朴素地工作着的人,内心永远不会衰老。”铁凝称,孙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时效应,来代替文学特有的使命”。
作家肖复兴在发言中提到,“文革”前,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获6000元稿费,那时候妻子患病住院,他嘱咐女儿拿稿费中的一部分替妻子交住院费,千万不要去单位再报销。“文革”中将积攒的2.7万元稿费除了留下一点给妻子看病,全部交了党费。女儿孙晓玲谈道,他不喝酒,不交际,没饭局,没应酬,吃饭很简单,就是过80岁大寿也是自己在家吃一碗打卤面。
“对当今热衷于寄身中产阶级的作家,孙犁是异类,是一则醒世名言。孙犁81岁抄录杜甫诗,他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多么了不起的事。”评论家李敬泽称,时至今日,读孙犁上世纪50年代写的《铁木前传》依然感动。“在历史的大变化中,孙犁这样一些作家真正关切到的依然是人性之微妙、人情之美。”《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书中反复写到,孙犁朴素。在李敬泽看来,不完全是朴素的问题,而是“惜物”的态度。“不仅仅是爱惜一个东西,而是一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里,一个人和生活的关系里,总存在着一份珍重和爱惜即便处于一种高度节制、高度隐忍的状态下。这不仅是孙犁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他的审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