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书法世家的孙晓云,一直坚持将古代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创作形式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自1985年开始,她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全国书法大展,共获得7次全国性的奖项,被称为“获奖专业户”。
坎坷经历 学书不辍
作为著名金石书画家朱复戡的外孙女,孙晓云3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画,广涉古代碑帖,每日不辍,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文革”十年,因父母受到迫害,她高中毕业后便下乡插队,当过5年知青,在部队服役8年,做过农民、代课教师、通讯报导员、公社文化站长、部队文工团员、图书管理员等。但她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书法的练习和琢磨,“日书万字”成为她的“每日功课”。长期的坚持不懈,为她成为专业书法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85年,孙晓云从部队转业到南京书画院工作,开始了专业创作生涯。上世纪70年代末,她开始着力于帖学的研究,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诸家,尤其在笔法技巧上苦心钻研,融会贯通,颓笔成冢,颇有所悟。与此同时,她将古代书法形式与现代审美观念巧妙地结合,走出了一条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孙晓云的书法精熟过人,并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她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其规律,哪怕是细节特征也绝不会放过。所以,她学王羲之,学颜真卿,学米芾,学徐渭,学王铎,总能通过恰当的技法来表现他们的形式特征。她在洞悉古人用笔之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对于各种书体的特征、要领都能够准确理解,加之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她的小楷、大楷、行书、草书、隶书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无论是径尺对联、丈二条幅,还是方寸千言、细书数行,她都能游刃有余。身为女书法家,孙晓云始终将“女红”作为书法艺术的境界。经过她不懈追求,逐渐形成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的艺术风格。
这些年来,孙晓云潜心创作,先后举办了4次个人书法展览,出版了《孙晓云书法集》、《孙晓云书法作品精选》、《孙晓云书法·绘画》等个人专辑,以及《孙晓云书道德经、千字文、百家姓》、《孙晓云楷书清词八首》等各类字帖。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孙晓云》等专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其作了专题采访介绍。
孙晓云的书法影响还波及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她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书法展览,3次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和新加坡,多次在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举办书法展览,进行书法交流。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要员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书法有法 成功探索
秉承家传,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孙晓云就开始着力于书法笔法的研究。她潜心探索近30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写成了20万字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不仅在理论上阐释了书法史上近100年来未说清的有关重大问题,而且用自己的书法实践予以证明。她心平气和、旁征博引、思维缜密、以理服人,通过独特的书写方式,进行了学术普及化、理论通俗化的有益尝试。该书被媒体评为当年最具文化品位的4本好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