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韵现在并未受到‘学校拒收’事件的任何影响,向往和普通孩子那样升学就读,不受打扰是她最大的新年愿望。”据《重庆晨报》报道,昨日,就“学校拒收超女张含韵”事件,记者电话采访了张含韵所在公司负责宣传的王小姐。王称,目前张含韵本人对“学校拒收”事件反应平和,只是某些报章刊登的文章有些言过其实,她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着心愿去努力。(12月20日国际在线)
据悉,张含韵是去年10月从老家四川的德阳一中转入北京女子实验中学的高一就读。可未曾想到的是,张含韵的走红引起了许多家长的“恐惧”,他们担心张含韵的人气会影响周围学生专心学习,便纷纷“建议”学校劝退张含韵。可这一退之后,张含韵竟成了各校“不受欢迎的人”。尽管张含韵通过各种渠道找了北京10多家全日制中学或专业音乐院校,而校方纷纷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等理由拒绝接纳她。
“超女一出场,粉丝便疯狂”。今年,超女们可谓真正地在全国各地火爆了一把,“超级女声”的巡回演出,既让超女们展示了亮丽的青春魅力,也让追星族们饱饱地过了一场“超女梦”。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方面一样,对“超女现象”,有人称之为“平民文化”的张扬,也有人说这是“文化低能”,应“警惕超女污染带”。而学校拒收张含韵上学,其实就是“超女污染”pk“平民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笔者看来,学校及家长对张含韵的这种“恐惧”大可不必,甚至可说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不健康心理作崇。读书固然是成才的一条道路,然人的个性不一,其成才的道路也就不一。有人好读书,有人喜唱歌,有人擅长体育,“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自身的努力。学校教育本来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何况,张含韵的就读,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通过她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可以极大地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业余爱好的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超女”、画家、文学家,何乐而不为?
因而,真正的教育,是不惧怕“超女污染”的,也不会拒收个性张扬的学生。那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早该抛弃了。(陆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