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新闻资讯作家在线

诗人郑敏:不老的“九叶派”的“最后一叶”

收录时间:2010-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79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资讯,敬请点击浏览郑敏专辑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郑敏(速写)罗雪村 作

诗歌“九叶派”的“最后一叶”,诗人郑敏刚刚过完她的90岁生日。通电话前,“女诗人”,“90岁”在我心里勾画了一副年迈长者的面孔,我甚至担心这位老人是否有精力完成采访。

“过来吧,聊聊天。”电话那端传来清澈明亮的女声,听起来大概四五十岁,我以为是她的家人,“郑敏老师在家吗?”“我就是。”声音轻快干脆,放下电话,我仍惊讶不已。

于是一个冬日平静的午后,我来到诗人郑敏位于北京西北的清华大学教师公寓。郑敏的丈夫童诗白生前是清华大学的教授,2005年童先生故去后,客厅里那架老钢琴至今没再响起,只是上面多了一张黑白的二人合照。

“写诗的路很长很寂寞”

上世纪40年代,“九叶派”的9位诗人就已经集中亮相。但是“九叶派”这一名字却是因为1981年几位诗人合集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九叶集》出版后影响了一批年轻诗人,加之那时朦胧诗渐浮水面,苏醒的中国大地可谓诗潮涌动。

郑敏至今记得《九叶集》出版“缘起”的点滴细节。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应曹辛之的邀请,辛笛、陈敬容、杜运燮、唐祈、唐湜、袁可嘉以及郑敏等8位诗友(当时穆旦已去世)在北京聚会,决定每人各选一组自己在40年代写就的诗作,好让后人了解当年的诗歌创作,而这书名就定作《九叶集》。

聚会当晚,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郑敏按捺不住兴奋,构思了搁笔40年后的第一首诗:《诗啊,我又找到你》。此后一发不可收,几年中相继写出200多首新作,出版了十余部诗集与理论专著,年已古稀的郑敏迸发出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然而此前郑敏曾一度以为此生再也不能写诗。一天夜里,独坐斗室的郑敏将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的《诗集1942—1947》付之一炬。这部诗集是郑敏在美国留学时,巴金给她寄去的一份惊喜,被郑敏视作珍宝。

可以说,郑敏的诗歌之路开始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当时的西南联大名师云集。仅就文学而言,闻一多讲诗经楚辞,冯至讲德国文学,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当时学习哲学的郑敏尤其受到里尔克的影响,使自己渐渐脱离纯粹的抒情诗,而更多地尝试写智性诗。

一次课后,郑敏把写有诗歌的小本子拿给冯至看。“写诗的路是很长很寂寞的,不过我觉得你这里头还是有诗。”年轻的郑敏因为冯至的这句话决定在诗歌之路上走下去。

从那时起,寓哲思于诗情成了郑敏一以贯之的风格。她的笔下,没有浮在生命表面的小情调,清晰顿挫的意象背后流淌着思想的音乐。

如今,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

“诗是心灵思考的伴侣”

“九叶派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其实我们的个人经历完全不同,上世纪70年代之前甚至有几位还未曾谋面。但我们的共同点是喜欢独立思考。”虽然今天的郑敏依旧写诗,但是面对记者针对诗歌的问题, 诗人却都一语带过。她似乎更愿意谈自己最近所思考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比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许感觉到记者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几天后,郑敏写来一信,信中写道:

诗人郑敏:不老的“九叶派”的“最后一叶”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人郑敏:不老的“九叶派”的“最后一叶”》点评。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人郑敏:不老的“九叶派”的“最后一叶”》点赞!
图文资讯
资中筠:暴发户缺贵族担当精神 金钱买不来思想
资中筠:暴发…
刘慈欣:全中国能养活自己的科幻作家不超过3个
刘慈欣:全中…
杨海蒂:走在天地间
杨海蒂:走在…
出新书 资中筠:当下作家缺乏对底层百姓的关注
出新书 资中…
92岁“九叶派”女诗人郑敏:中国新文学一直没往前走(姜妍)
92岁“九叶…
超侠对话黄易:左手科幻,右手武侠
超侠对话黄易…
焦点新闻专题
新闻资讯
热点人物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