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新闻资讯作家在线

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

收录时间:2015-4-15  来源:中国作家网关仁山  点击:50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资讯,敬请点击浏览关仁山专辑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

我喜欢杜锡瑞精美的石雕,因为这些石雕有灵魂,石雕背后有故事,故事后面有文化。“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是陆游的诗句。句中提 到的石,广义上讲应包括钻石、玉石、翡翠、玛瑙、观赏石等,而杜锡瑞玩的是印石,也应名列其中。杜锡瑞在传统雕钮的“巧色”技法基础上,精选石材,反复 “相石”,利用石材的纹理、色块甚至杂质、绺裂以及形状,巧妙构思,创作出一批巧雕印钮作品,欣赏过他的作品,确实如画家韩羽题写的“天然之妙,人工之 趣,妙趣横生”,不可复制,不可多得,令人爱不释手。印石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有灵性的,经过艺术家的相石与雕琢,更赋予了她生命。对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有 太多的艰辛,也有太多的乐趣。乐趣与艰辛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人生的精彩故事。今天,杜锡瑞将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有的曲折,有的巧妙,有的神奇,真实生动, 情趣盎然。

杜锡瑞的《吉祥白象》值得玩味。据说这是他的雕砚处女作“龙凤呈祥”完成以后,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一鼓作气又完成了第二方易水石“五龙游天”砚。紧接着又雕了两方易水石镇纸。

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都是非常“自恋”的。他也经常用绿军挎背着自己雕的砚台,遇到艺术界的朋友便拿出来给人家看看,其中不乏炫耀的成分。然 而正是这种炫耀将他引上了一条完全陌生而又情趣无限的艺术之路——雕钮。当时,在河北工艺美术大楼搞装裱的李成行师傅见过他雕的砚台和镇纸等,并给了他 “无师自通,非常精彩”的评价。1985年冬,有一次杜锡瑞又去李师傅那裱字的时候,李师傅拿出比喝水杯还大的一块寿山石,想请他刻一方名章,并希望能在 上端雕个钮。杜锡瑞当时连说不成,因为那时他脑袋里连一点雕钮的概念都没有,更没有“砚台情结”产生的创作欲。但不管他怎么推辞,李师傅就是认准了他。就 这样,这块石头被李师傅硬塞到了他手里。然而,他回到家里才尝到了“没有金刚钻儿,揽了瓷器活儿”的滋味。因为雕钮的知识一点儿没有,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 雕,就连带钮的印章也没见过多少,更没有在手中把玩过。面对这块寿山石,翻过来倒过去,就是不知道从哪儿下刀。石头——压在了他心头。

“实在不行就照咱家那香插雕得了!”就是杜锡瑞爱人的这句话让他心头一亮。他家里有一个香插,是用滑石雕的一头大象,象鼻子朝上扬,顶部有个小 孔,可插卫生香。他一看,造型简单易学,只是象鼻子朝上扬容易碰断,也不方便手按。于是在设计时,他将象鼻子改朝下伸,并超出印台向内弯了一个钩儿。雕刻 时,不知从何处入手,便拣简单的地方,从象屁股处下刀,先雕出了屁股、小尾巴、两条后腿和腰部,比对香插,感觉自己雕得还挺像,兴奋之下,用砂纸打光,着 实高兴了一阵子。可是等雕到象头和鼻子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雕好的后半部在全局中还高着很多。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刀将已打磨好的后半部又削下一截子。经验 不分成败,失败的往往也就成了经验。有了后半部重雕的经验,后来的雕刻,他都是先打毛坯,确定全局,然后再雕局部,整体雕完了,再统一打磨、抛光、封蜡。

杜锡瑞就这样开始了,开始了这项李师傅强栽给他的“无心插柳”项目。但很可惜,这以后不久,李师傅便重病仙逝了。一晃近20年过去,当杜锡瑞的 成就被艺术界认可,当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和“夕阳红”栏目分别做专题播出时,当“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光环罩在他头上的时候,他总会想起李成行师 傅。他由衷地感谢李师傅,是李师傅这一“栽”,让他这个“无心插柳”的项目真的“成行”了。

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点评。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点赞!
图文资讯
张炜:小说与散文应该是趋近求同的
张炜:小说与…
金庸梁羽生写武侠都因他而起
金庸梁羽生写…
杨海蒂:走在天地间
杨海蒂:走在…
孙皓晖:中国历史小说有两大弊病
孙皓晖:中国…
程光炜:80后作家不会永远甘于做“张恨水”
程光炜:80…
《曹文轩文集》首发式暨研讨会发言纪要
《曹文轩文集…
焦点新闻专题
新闻资讯
热点人物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