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抉择》到《国家干部》,您的着力点似乎放在“官德”上。现在提出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关于反腐的制度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张平:制度建设极其重要,但官德也同样重要。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制度覆盖,有的官员全线倒戈,有的则刀枪不入。德就是一个人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也就是人的道德底线。制度绝不是万能的。并不是制度一出来,便一蹴而就,我们即可高枕无忧了。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制度最终还得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包括制度所要管理约束的对象和制度的执行者。再好的制度,没有好人管理,就只能是摆设。用对一个人,就是一片青天;用错一个人,很快就会连根烂掉。
记者:您曾经说过:“我一直是个作家,没有作品我什么也不是,今后还是要回归作家。”现在手头在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
张平:目前手头正在写一部作品,写得很慢,生活和社会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需要重新认知。可以告诉你的是,肯定是现实题材,肯定与反腐有关。这些年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人和故事实在太精彩了,我不想就这样白白地放过它。习总书记说了,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这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毕竟还是一个作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生活有恒久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有表象的一面,也有本质的一面。生活之树长青,是因为生活中的故事谁也想象不出来。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生活需要你去体会,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让文学作品和生活本身同样精彩,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生活、透视生活、高于生活、忠于生活。还有最重要一点,看你对生活是否怀有足够的敬意和激情。
记者:您最近关注哪些文学或影视作品?
张平:我比较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现实题材的作品难写,就是因为身边的生活大家都很熟悉。现实题材的作品素材丰富,取材容易,关注的人多,容易产生影响,但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艰苦细致的精心准备。
现实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文艺作品?没别的,就是因为在现实中你看到的人和事都只是属于表象的言行举止,而文艺作品则能深入到人的内心。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赤裸裸毫无遮拦的灵魂展现,正是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这些年,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影片实在太少了,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正面的、杰出的和给改革以力量、给人民以信心的时代人物在银幕荧屏上不多见了。这是一个极不正常、也让人极难理解的现象。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几乎跨越了几个世纪,面对这可歌可泣、举世震惊的伟大奇迹,我们当代人不去描写,又能让什么人来描写?这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
近期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前不久播放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强烈的现实性,对当今时代巨大的警示和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