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下拨大量文化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但也存在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何保证文化专项资金真正惠及群众?您曾经分管科教文卫等工作,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或案例?
张平:其实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每年下拨的文化专项资金都会有所增长,但这个增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是相差甚远。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旺盛,如果还是用老黄历、老眼光看事办事,必然会影响文化决策,也必然会激发老百姓越来越多的不满。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强化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本质一定是普惠性质的,政府一定是要大笔投入的。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在这一点的认识上常常有误区,一提起文化体制改革,一提到文化要走向市场,就要把本来属于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也一股脑推到市场上去。原有的文化馆、文化宮、文化场地等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设施,你让它市场化,最终必然让它变成高收费、高消费的场所,变成贵族化服务。文化建设、文化服务一定是普惠性的,一定是要大笔投入的。忘记了这一条,宗旨错了,方向也错了。
这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属于老百姓的文化设施多了还是少了?对于政府来说,拿出一大笔钱来建设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什么回报的文化基础设施,肯定是要心疼的。惟GDP论英雄,挤压的必然是惠民工程、文化工程。一个缺少文化空间的城市,必然是有重大缺陷的城市。无视民众的文化需求,会让政府付出更大的代价。
记者:现在兴建的文化设施和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离群众的需求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大众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张平:贪大求洋、华而不实、形式主义、不求实效是目前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比如农家书屋,很多地方都只是个门面,至于书屋里的书农民们喜欢不喜欢、对农民有没有帮助,却很少有人操心。还有些“三下乡”活动,找几个演员,找一个像样点的村子,下去演一场,报道一下就完事了。像这样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文化活动就不是惠民而是扰民了。
记者:在许多地区,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仍然冷清,如何让它们吸引更多群众?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活动哪个重要?
张平: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前些天听一个朋友讲,现在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馆、展览馆,即使是免费,也往往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国家花了很多钱,却收效甚微。在国外,这些场馆同样免费,但每天都有很多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政府付给场馆的管理费不是年初一拨了之,而是年终时凭票结算。入场券越多,给你的管理费用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样一来,这些场馆的负责人就绞尽脑汁,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吸引民众到他们的场馆里来。
所以对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如何管理利用,关键还是要看人的能动性。而人的能动性靠什么?靠机制,靠制度。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基础设施的文化服务,只能是一纸空文;有了文化基础设施而没有文化服务活动,文化设施必然形同虚设。
文化设施建设一定是也必然是政府的职责,文化设施的投入,政府一定是也绝对应该是主体。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文化的市场投入,只要守法合规,我们一样支持。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面对的是广大民众,不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政府,一定是不合格的政府,其付出的代价将是长期的,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