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杂志自65年前创刊伊始,始终秉持“人民性”的创作导向和办刊原则,因此方向明确,源泉不竭,活力澎湃。
如何担当起为人民而文学的使命?从办刊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原创精品,引导、发掘、承载和传播优秀作品,就是充满使命感的实际行动。
在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变化,社会现象显得更为复杂,人生观念也是多样并存,人们的审美趣味、阅读取向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我们具有“人民性”的担当,真正听得到人民从生活和内心发出的声音,真正懂得人民的生活情态和精神梦想。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观点鲜明地作出了回答,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 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 发展的精湛阐释,不仅揭示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文艺创作的本质,还深刻阐明了文艺创作与民族、时代的深刻联系。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 话,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我们的时代需要的就是具有民族原创性的文艺精品,抓原创精品应当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一直努力的目标。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民族原创性的文艺精品?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作出了解答,他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 良。”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规范了文艺精品的内质。结合习总书记有关文艺的论述,从文学事业与工作层面,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首先,在思想上,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进入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塑造出“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宏观上它包含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在微观层面它又包含着关系到每个人具体 生活轨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具有民族原创性的文艺精品应该从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传承中汲取血养,重铸民族精神,彰显时代正气,追求真与善的永恒价值。
近年来,我们先后编发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国家》《瞻对》《李白传》《满巴扎仓》《让兰辉告诉世界》《日头》《本色》《南京大屠杀》 等长篇作品,有关利比亚大营救、汶川大地震、现代史上的大伤痛等危机性、灾难性的题材,作品展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正面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 和自省精神,以及在新的时代建立起来的民族自信的强大感染力;有关国族、乡村、城市等不同场域的历史和现实,作家们进行了广阔、精深、真切的文学探索,其 中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因此,好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时代中“有骨气”、“有底气”的优秀作家的劳动,而期刊的使命就是承载和及时 传播这些散发着民族精神之光的精品力作。
其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民族原创性的精品应该书写我们的伟大时代,展示历史进程中人民的伟大实践,寄托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记录民族发展的艰难历程。它应该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关怀人民的精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