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之“荷花淀”派
位于京津翼腹地、绵延360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风光浩渺秀美,淀泊物产丰富。其间100多个大小水淀,陆水交错,渔村掩映,更有府河和大清河 与之南北接涌,不但为水上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在军事上也占据了地域之利。抗战烽火燃烧的年代里,那些似乎无穷尽的沟河蔓蜿的淀区、遮天蔽日的芦苇荡,为英 勇的抗日军民提供了天然的御敌屏障。这里,也由此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写作的发源地。
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开创,来自孙犁和他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他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的一户农家,在乡村 小学和保定育德中学度过了少年时期。孙犁的身体自幼偏于病弱,性情敏感,从10来岁起,他便着迷于《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些名著,还到处追着 听民间评书人讲说《杨家将》《七侠五义》,最早从古典名著和民间文艺中得到了文学的滋养。中学毕业后,家境贫寒无力升学的孙犁,抱着当作家的梦,一度跑到 北京去做小职员,给报刊杂志投稿,过了一段颠沛流浪的日子。1936年,经朋友介绍,孙犁来到了白洋淀安新县同口镇的一所小学教书,白洋淀一带劳动者的生 活、淳朴的民风乡情和清丽的淀泊景色,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战全面爆发后,孙犁先是在翼中抗日政府做一些抗日宣传、理论教育等文化方面的工作,同 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写作。从这时期他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他探讨革命文艺和鲁迅作品,对诸如现实主义文学、民族战争与文艺关系等这些在左翼阵营和革 命根据地流行、提倡的进步文艺观念已有了相当的浸润和把握。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确立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深 入到群众中去。孙犁此时虽然人不在延安,但数年来在翼中根据地从事的抗战宣传和文艺工作,使他对这次延安讲话的精神显然进行了积极的关注和体认。1944 年,孙犁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他更为炽热地投入了文学创作。1945年,孙犁反映翼中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放在了延安 《解放日报》副刊编辑方纪的面前,方纪在多年后曾回忆了自己当时翻阅小说后的感受:“差不多跳了起来”,“那正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又经过整风,开始写 新人——这是一个转折点:但多半还用的是旧方法……这就使《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式的新鲜上,在当时的创作中别开生面”。
在《讲话》发表的大背景下,《荷花淀》的出现适逢其时。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不同,在《荷花淀》里找不到烈火狂飙式的宏大战争场面。在孙犁 的笔下,洋溢着独特的风物美、淳朴的劳动美和战争中的人性美的荷花淀,是养育了翼中人民的白洋淀的精华所在。烟波秀渺、蔽日荷花——这清新明媚的景象背 后,隐匿着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孙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用他纤细明亮、充满人性温暖的笔触,刻画人们恬淡生活与残酷战争的矛盾冲突,用优美清丽的 诗性表现,将百姓寻常生活场景、夫妻情爱、家国情怀和时代风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昂扬向上的现实主义浪漫精神,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性与清新灵 动的审美底蕴。《荷花淀》一经发表,立即大受解放区读者的欢迎。《荷花淀》为那风沙粗粝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洋溢着荷花香味的和婉之风,给广大抗日 根据地军民带来了美好情感的慰藉和必胜精神的鼓舞。此后,孙犁又陆续发表了《芦花荡》《碑》《嘱咐》《藏》《光荣》等一系列作品。无论是描写白洋淀区还是 滹河岸边,他在创作中始终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创作上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清新明快、优美婉丽的艺术风格。孙犁独树一帜的作品在延安根据地备受瞩目, 成为解放区与赵树理并立的代表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