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新散文代表作家祝勇获得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近日,其作品《故宫的风花雪月》研讨会在中国作协召开,著名评论人李敬泽、阎晶明、梁鸿鹰、何向阳、孙郁、孟繁华等人悉数到场,对他多年来致力于散文的探索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祝勇有更多的机会研究故宫,他以历史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书写故宫历久弥新的多幅传世藏画,继自创了与余秋雨式文化散文截然不同的新散文路径之后,又寻找到了一条书写历史的最恰当方式。《故宫的风花雪月》——
那些艺术品远比朝代伟大
2011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工作以前,祝勇有很多标签——“新散文运动”代表人物;《辛亥》等历史纪录片的总撰稿和导演;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祝勇对历史的关注最早始于1996年出版的那本散文集《文明的黄昏》。2003年出版《旧宫殿》对于祝勇非常重要,把多种文体组合在同一个文本里,但各部分配合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像多声部的合唱,形成了“立体声”;另一方面是这部作品让祝勇的目光引向了故宫,从此开始了对故宫的书写。
“功败垂成的李自成不会知道,360多年以后,有一个名叫祝勇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上班时都要从那座让他刻骨铭心的宫殿旁边走过,心里想象着他登基时的窘迫与仓皇。”祝勇在新作的序言中写道。
祝勇去了故宫很多别人没机会去的宫殿、后花园。比如屋脊上有着四条巨大飞龙的雨花阁,近百年来这里一直没有对外开放,甚至很多在故宫工作过几十年的老人都没有进去过。当祝勇走进锁在深宅大院里的雨花阁,看到“房间里的家具和神像都保持着原始状态”,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里连灰尘都是文物!”
在《故宫的风花雪月》中,祝勇尝试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走向历史和人性深处。“每逢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我都会怦然心动……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那些艺术品远比朝代更加伟大……”
当被问及故宫相关作品,从前是“旧宫殿”、“血朝廷”,现在怎么突然“风花雪月”起来了?祝勇说,《故宫的风花雪月》本身也是一个复杂文本,是“多主题、多向度的文学书写”。它不只是谈故宫收藏的那些美丽的书画艺术作品,而是把这些纸上艺术品也当作历史的“遗址”,从中搜寻历史的隐秘线索,发现曾被我们忽略的历史暗角。因此,这本书是具有“穿透性”的,让我们的目光不被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页所迷惑,而是“穿透”到它们的背面去,看到更多的被历史封埋的面孔,见证更为复杂的人性。
《故宫的风花雪月》上市几个月,销路不错,现在正在重印,重印时的腰封推荐语改成了“风花雪月的背后,永远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风花雪月”只是表象,“血雨腥风”才是本质。
从绘画管窥时代的风貌与兴衰
《故宫的风花雪月》涉猎了东晋、南唐、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的作品。作者通过一幅画,一个艺术现场的描摹,让人去认识一段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史,进一步了解艺术与人的关系,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艺术与国家命脉的关系。
作者认为所有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都藏着一个历史的入口。作者从这里出发,去发现它背后的隐秘。《故宫的风花雪月》所提到的艺术品,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秾芳诗》、还有雍正时代的神秘图像《十二美人图》,对艺术史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但我选择它们,不仅因为它们是艺术上的名作,更是因为将这些艺术品一旦与历史打通,我们打量它们的目光就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艺术品,而是历史的“遗址”,细心的人可以从中发现历史留给我们的物证。在这些物证的背后,还潜藏着更多的“证据链”,环环相扣,引导我们发现更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