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新闻资讯文化动态

“梁思成林徽因抄袭”引关注 作者朱涛暂未回应

收录时间:2014-1-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45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资讯,敬请点击浏览梁思成专辑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昨天,《城记》作者王军在博客上撰文驳斥所谓“梁思成林徽因抄袭”与朱涛式表达。事件起因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1月8日在其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发布沙龙上的言论——“林徽因借鉴了伊东忠太”。针对王军的批评,朱涛方面暂未回应。王军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还没有看过朱涛的书,暂不再发表其他评论。

争论:借鉴是不是抄袭?

1月8日,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发布沙龙在京举行。次日,媒体报道朱涛在会上说,“我吃惊地发现,梁思成的研究还有大量的空白,大量的研究都是想当然的重复和抄袭,很少有独立发掘史料的分析。”在网络媒体的转载中有的直接使用了“香港专家:梁思成有许多研究是重复和抄袭”。

报道中,朱涛还举了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各自发表文章的例子,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借鉴了《支那建筑史》一书。“这不是贬低梁思成、林徽因的贡献,而是只有分析哪些东西是借鉴别人的,你才能搞清他们的独特贡献在哪儿。”

12日,朱涛在个人博客中澄清报道并不符合原意。首先,他讲的是“对梁思成的研究”,而不是“梁思成本人的研究”。其次,他在沙龙中还谈到1932年3月林徽因在《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借鉴了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1925年首版)。“当然,按今天的治学标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标明出处。但我并不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规范和惯例,因而不敢就此对林文妄加评判,本意是只有梳理清楚林的文字中有哪些是借鉴别人的,才能理清哪些是她的独创。”

朱涛说,自己仅仅讲林徽因借鉴了伊东忠太,根本没有“质疑”林“抄袭”,更没有“质疑梁思成抄袭”。但是这段“清澄”反而引来了王军的不满,“朱涛在他的新书发布的沙龙上说,他‘一点一点地对,跟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对,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又在‘澄清’中说:‘1932年3月林徽因在《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借鉴了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1925年首版)。’再发表评论:‘按今天的治学标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标明出处。’ 潜台词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王军说,“我读过伊东忠太的那本书和林徽因的那篇文,怎么就看不出林文是‘大段大段’,而且是在‘文字’上‘借鉴’了伊书呢?朱涛是不是应该把他‘一点一点地对’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呢?”

而且,王军指出,《支那建筑史》根本不是1925年首版,伊东忠太的这本书“大段借鉴”(套用朱涛式表述)了1927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三卷(关野贞、常盘大定著,昭和二年一月五日印刷)的内容,居然能够在1925年首版,也太神奇了吧。如果朱涛真正读过《支那建筑史》的日文首版,断不会得出“1925年首版”的结论。

探讨:梁思成研究敲开铁板一块?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被宣传为“一部终结之书,终结了梁思成的神话,却更真切地呈现出一代建筑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性命运;这也是一部开启之书,开启了‘新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崭新篇章”。

“梁思成林徽因抄袭”引关注 作者朱涛暂未回应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梁思成林徽因抄袭”引关注 作者朱涛暂未回应》点评。
 ※ 新闻没意思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梁思成林徽因抄袭”引关注 作者朱涛暂未回应》点赞!
图文资讯
探讨文学塑造时代英雄的当代意义——黄亚洲长篇小说《雷锋》研讨会在京举行
探讨文学塑造…
张宝瑞著作手稿字画捐赠仪式在京召开
张宝瑞著作手…
著名诗人唐湜温州去世
著名诗人唐湜…
传媒时代的小说虚构 李洱在市作协的演讲
传媒时代的小…
《中国哲学家孔子》:儒学西传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家…
九一八悼念——不能忘记的纪念
九一八悼念—…
焦点新闻专题
新闻资讯
热点人物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