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叶诗派”的最后一叶,93岁的郑敏耳聪目明,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住在清华西门附近荷清苑的她,每天都忙于读书、思考问题,甚至很少出门溜达。见到记者来访,老人非常高兴,一口气聊了两个多小时,中间连茶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还连称自己一点都不渴。谈话中间,她的双手不时在空中比划,最后还激动得从沙发里站起来。
话题不断跳跃,从17世纪的英国玄学、18世纪欧洲宫廷诗歌、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直到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和今天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完全是一次跨世纪的文学哲学之旅。“我的脑子一醒来就想问题,内心是哲学的延续。”郑敏说,“哲学、音乐、绘画,这三样是丰富我生命的东西,我从这三样里找到生命的乐趣。” 老诗人也想开个微博 郑敏的家中,客厅和阳台改造的一间书房里,周围书架上全是哲学和诗歌的书刊。角落里有两三个小花篮,花朵早已枯萎,但主人似乎并不在意。郑敏平时看书的座椅靠近阳台,下午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正好落在她的脸上。“我喜欢阳光,喜欢大自然,一拉开窗帘,外面的新鲜空气就进来了。”老人笑道,学术空气也应该保持清新的状态。
郑敏思考的话题,大都和哲学、诗歌这两样有关。提起这些话题,她口若悬河,不容旁人置喙,并表现出深深的沉醉感。郑敏称自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哲学,一条是诗歌。“我跟大多数女性不一样,打小就喜欢抽象思维,因为我的亲生父亲研究哲学,他是学理工科出身。”她觉得,自己喜欢抽象思维,可能跟遗传有关系。
如今的郑敏,更像个纯粹的哲学家那样生活。她说自己每天都在思考,脑子从来不停,很多想法搅成一锅“八宝粥”。“我每天都思考哲学问题,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怎么过跟我没关系。”她自嘲地说,也许在别人眼里,自己看起来很古怪。不过,郑敏喜欢跟年轻人交流,从不上网的她,竟然听说过微博,“我应该开一个微博,了解当下世界的舆论。” 不喜欢女性“闺房诗” 身为诗人的郑敏,起初对新诗和白话文并不感兴趣。她觉得那些东西太幼稚:“我上初中时,念的白话文太可笑了,跟深刻的古典文学没法比。”她笑道,从胡适提倡白话文之后,中国新文学走了很长一条弯路。“胡适那一代人为了打倒古典文学,就提倡民谣。”可在当时,西方已经出现了现代派文学,中国诗歌却还停留在歌谣阶段,“这非常糟糕”。
引领郑敏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是着名诗人冯至。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她在西南联大学习,起先她就读于外文系,后又转入哲学系。郑敏把自己的诗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在一次德文课后,她鼓起勇气拿给冯至看。冯先生看过之后对她说:“写诗的路是很长很寂寞的。不过我觉得你这里头还是有诗。”郑敏从此坚持写诗,与冯至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