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大雅堂杂剧》万历时原刊本前有《大雅堂序》一篇,末署“嘉靖庚申冬十二月既望东圃主人书”。拙文《关于汪道昆的几个问题》曾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在明清两代的文学史上,女性占据了文学想象的巨大份额。这不仅因为女性才能的特出,她们的美丽灵慧、超拔不群也给予发现者——男性审美观照的平台,赋子他们诸多寄托情思的...
徐渭是明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行奇,遇奇,诗奇,文奇,画奇,书奇,而词曲尤为奇”①;其人格及艺术精神在当时及身后都获得了普遍的赞誉。杂剧《四声猿》被汤...
清初杂剧既有对前代杂剧的总体继承,更体现了因袭明杂剧同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审美品格方面,基本上沿着明杂剧的运行轨迹并且趋向了更为雅正的发展方向。郑振铎说:“尝...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他倾心于叙事,创作了以叙事长诗《圆圆曲》为代表的梅村体诗歌,至今脍炙人口。在诗文成就的掩抑下,吴伟业的戏曲创作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他创...
本文所谓“遗民”即明遗民,遗民杂剧作家是一个将自己的政治身份乃至灵魂归属定位于明朝却生活创作于清初时期的创作群体。在清初顺、康、雍时期的百余位杂剧作家中,约一半...
关于潮剧历史,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潮剧源自宋元南戏(南曲戏文简称),是南戏衍化的,是南戏的地方化。潮剧诞生的...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广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
一、《鸳鸯幻》 《鸳鸯幻》传奇,《重定曲海总目》列入《国朝传奇·无名氏下》 [1] (p364) ,姚燮《今乐考证·国朝院本》著录,并说作者是独逸散人 [2]...
笔者在整理先父张志岳先生遗下的线装旧书时意外发现明代戏曲《绿袍记》传奇一种。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分装二册。书册长23cm,宽13cm。封面为黄褐色,未署书名。白口...
戏曲序跋 [1] 是纪述剧作者生平交游、创作过程、刊刻版本等文字。序跋作者往往借之阐发其学术理念,是研究戏曲史、戏曲美学和戏曲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资料。女性作者作为...
潘树广《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一文 (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将黄周星的杂剧《试官述怀》和《惜花报》作了介绍,并附刊书影两帧,以证明两剧都未散失...
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1608—1661)传世著作甚夥,但大多属于文学批评之作,能直接反映其生平的诗文创作,则流传者极少。故其身世情况尤其是交游活动,向来是金圣...
辗转存藏于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劳伦佐皇家图书馆的我国嘉靖癸丑(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刊《风月(全家)锦囊》,为国内失传已久的珍贵戏曲史研究文献。据孙崇涛先生《风月锦囊考释》 (中华书局2000年版。下同) 统...
傅山(1607-1684)[1]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侨黄老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他对经史、...
【内容提要】 《盛明杂剧》所收《李夫人再生缘杂剧》,因题“蘅芜室编”,从《重订曲海目》改题“蘅芜室主人编”以来,诸家书目和研究者都认为蘅芜室主人是王衡的别署,因...
“江湖十八本”是戏剧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曾有在清代盛行三百年。“江湖十八本”作为深受观众喜爱之剧作代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而它产生、传承和...
内容提要 元代至明初,朝廷明令推行纸币,禁止白银作为货币流通。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中,白银在日常生活和交易中的使用却随处可见。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
在研究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时,石昌渝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路—―以小说中货币的使用作为考证的途径之一。他指出:“白银在《水浒传》的世界里是一种流通...
一 关于《如意珠》传奇及其作者,迄今为止,各种文献著录不尽相同: 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九“明代作品(上)”“秦子陵”条云: 字莲香,江苏如皋人。生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出版清钞本金圣叹的《沉吟楼诗选》(以下简称《诗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问世《金圣叹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这是上个世...
孔尚任(1648-1718),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曲阜孔子的64代孙。他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的悲剧名著《桃花扇》,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进入20世纪以后...
:本文主要探析明人以“传奇”指称文人创作的南戏的观念及其渊源。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由于历史的原因,“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
元人入主中国,推行狭隘的民族主义政策,极端歧视汉人,尤其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当时把汉人,南人分为十等,儒为第九,列在八娼之下,十丐之上。(见传谢枋得《叠山集》。传郑所南《心史·鞑法》条,则列在八民之下,十丐之上。)统治...
一、“事奇”与“文奇” 明清两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时代,小说与戏曲同被指称为“传奇”表现了人们对小说与戏曲之间有机联系的深刻体认,传“奇”因此成为明清...
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出现了一种“拟剧本”现象。这种“拟剧本”是作家有意识地以诗文的视角和思维对戏曲剧本格式的一种合目的性的利用,戏曲剧本格式是外壳,作者的情感和意绪是内核,诗文创作是思路。它是立于诗文角度对...
【内容摘要】姚华的《曲海一勺》以尊体为核心,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戏曲的价值,不仅确立了曲体之尊,还有利于纠正清末戏曲改良理论的偏颇,对现代戏曲学的建构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姚华 曲海一勺 尊体 宋元以来,戏...
内容摘要:从主人与曲师的关系、剧目以及改造北杂剧的各种尝试等方面来看,曹寅家班既尊重传统,又颇有个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曹寅不拘一格、革新图变的艺术思想和积极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曹寅 家班 艺术思想 文化...
对于今人邓长风、庄一拂、周妙中对来集之生卒年时间的不同意见,综合利用毛奇龄为来集之的《倘湖樵书》作的序,他为来集之所作的《故明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兵科给事中来君墓碑铭》和来集之的《倘湖遗稿》中关于来集之生卒...
摘 要:晚清戏曲改良理论有三个关键词:实用主义、民族主义和“欧化主义”,实用主义是基础,民族主义是核心,“欧化主义”则是手段和方式。这些关键词建构了一种认知和评价戏曲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二十世纪戏曲...
提要 “戏中有演说”是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主要通过“情节演说”、“主题演说”和“角色演说”得以实现。国外戏剧样式的“误读”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传统中国戏曲文类和戏剧意识本身。...
明代嘉靖、隆庆以后,随着戏曲的繁荣和人们对于戏曲爱好的发展,串客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既有陈瓒、潘允端、沈璟、屠隆等官宦,又有彭天锡、杨四、徐孟雅、王岑等民...
朱有燉研究综述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作者:王潞伟朱有燉是明朝初期杂剧作家重要代表,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称其为“明代第一杂剧作家”,周贻白先生称其为“明初杂剧最后...
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长子,字诚斋,号全阳子、全阳道人、全阳翁、兰雪轩、老狂生、锦窠道人、梁园客等,谥宪王。朱有燉是作为一位皇室成员的身份来从事...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朝,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至明初,其创作的高潮虽然有所消退,但落潮的涌动仍时常催生出尽堪传世的名作佳构...
清代四川戏曲的演进历程,大致可按百年划线,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一是18世纪“移民填川”高潮迭起的乾嘉盛世之“戏曲化”阶段:由于四川居民还处于“土客错居,五方杂处,错用乡语,各尚其俗”的生存状态,随着移民相继入...
关于明清传奇开场形式的来源,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种形式很难由单线递进的方式发展出来,也不可能是由某一种单独的伎艺独立创造的结果...
“副末开场”是对中国古典戏曲开场仪式的概括说法,但这一说法并不严谨,而且掩盖了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实。首先,最早的南戏及后来的传奇开场脚色大多并非“...
【内容简介】本文认真梳理了海盐腔传入前后江西声腔格局的面貌和变化。认为是由演唱海盐腔的“宜伶”首先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搬上舞台。汤显祖逝世后,“宜伶”散落民间...
学术界对于明清之际一些杂剧的创作时间往往有认识上的错误,或者缺乏明确的认识,或者既已确认的时限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作者汇集自己多年研究中...
了解古代戏剧的创作时间是认识古代戏剧的前提。然而,对于古代戏剧的作期,人们又往往有认识上的错误,或者缺乏明确的认识,或者既已确认的时限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笔者在...
在昆曲问世之初,太仓王世贞以其曲学论著《曲藻》和传奇《鸣凤记》为昆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曲藻》涉及了与昆剧相关的诸多重大论题,开了昆剧理论批评的先河...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清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杂剧传奇并立、花部地方戏崛起的态势,随着地方演剧活动兴起前所未有的热闹局面,官方...
《盛明杂剧》,明沈泰编,分一集、二集两编。每编各收明代人所作杂剧剧本三十种,总共六十种。“盛明”是对明王朝的颂扬,意谓明朝是太平盛世,并非指明朝的昌盛时期,故其...
[内容摘要]晚明绍兴张氏世家祖孙三代大多嗜好戏曲,尤其是昆曲,热衷于置办家班,编写剧本,组织、参加各种演出活动,阐述理论见解。明清时期,与张家类似的名门望族为数...
浙江余姚地处宁绍平原,明清两代属绍兴府管辖,素有“东南最名邑”之誉,曾孕育了一批戏曲家,其中,孙鑛、孙如法、吕胤昌、吕天成等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孙、吕两家皆以科举...
清初遗民南山逸史的杂剧作品《啸斋曲五种》创作于清顺治元年(1644)至十八年(1661)秋天之间。《啸斋曲五种》揭示明王朝灭亡的根源,表现明遗民的失望情绪...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和汤显祖(1550—1616)、沈璟(1553—1610)是同时代人。利玛窦于1578年9月到印度果阿,1582年8月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