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古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虽然只活了五十九岁,但在这五十九年里,唐朝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变,...
红豆小史的学科范围,不是植物学,而是文学。 本文讨论中国文学史上红豆意象发生发展的主要脉络,重点是红豆意象的历次新变。 一. 红豆意象的本义:相思 唐王维《相思...
【内容提要】杜甫的精神力量,拥有无穷的活水源泉。这些源泉,除了性格、生活、文化传统包括哲学信念,还有大自然。从大自然汲取精神的生机,以复苏悲剧性的心灵,是杜甫的...
考查杜甫交游,明瞭其社会关系,是亦"论世知人"①,为研究杜甫所不可少者。老友李春坪同志,曾自《杜少陵集》(下简称集)中拈出杜甫交游名氏,惜未成篇②。兹师其意,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千古流传的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吟咏一人...
内容摘要: 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两人的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
传统的文学吟诵,呈现三大特征:按照不同文体自身的要求吟诵,文有文的规则,诗有诗的规律,读法本来就是依据不同文体特点和实用要求来确定的;调由心生,表达心声流露真情...
“十一”长假期间,友人来串门聊天,提起40多年前,我们一起游成都杜甫草堂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记得在《诗史堂》前,友人最欣赏郭沫若先生撰写的那副对联:“世上疮痍,...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橫吹好,泓下亦龙吟。 这首题为《刘九法...
【摘 要】杜甫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支助下,营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
“诗圣”杜甫(712~770)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据他本人后来在《壮游》一诗中所说,开始于...
人们习惯上会将杜甫归入盛唐诗人,但其创作高潮却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尤其以在成都浣花草堂和夔州瀼西草堂时为两大高峰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史多从人民性、思想性着眼...
杜甫生卒年月及年龄,《唐书》本传及唐人所作墓志,皆以杜甫卒于五十九岁,时在唐代宗大历五年庚戌(760)。由此逆推为:杜甫出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考其所据...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大家,其医学、书法、诗歌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为学界阐发论述的较多,而关于其对杜诗的评论及态度,学界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拟就傅山...
汉魏以来直至杜甫困处长安期间,文人创作的五言古诗,篇幅都比较简短,内容也不够深广。《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两个长篇的出现,在五言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既是晋代名将,又是对《左传》很有研究的学者。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以继承杜预、杜审言以来“奉儒守官”、兼擅文学的家庭传统...
杜甫流寓湖南三年,《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句,又有“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句,有学者认为诗人作此绝笔已到大历六年春日。对此,略谈我...
杜甫存诗计1458首,其中绝句138首,包括五言绝句31首,七言绝句107首。从数量上看,绝句不是杜甫诗歌的最主要形式,但在杜甫诗歌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价值...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
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史 叙事 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
《左传》认为“立言”可以不朽,然作品只有经过接受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不朽之盛事。唐代诗人杜甫“诗圣”地位自中唐至宋代最终确定,杜诗的接受也形成高潮,清代更形成了注...
明清之际,杜诗研究又迎来一次高峰。王嗣奭的《杜臆》、钱谦益的《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等,先后问世。此...
唐代自开元时期始出现了大量由唐人自行编选的当代诗歌总集,内容丰富,体例各异,后人将其统称之为“唐人选唐诗”。“唐人选唐诗”是中国文学和文献史上一种独特现象,也是...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杜甫的名作,王嗣奭曰:“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我们喜欢杜诗,然素无研究。在参加集体选注《杜甫诗选》(这个诗选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定稿工作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考察,得出的看法与以往和当前...
杜甫到过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吗?杜甫《唐兴县客馆记》中的客馆,在蓬溪县还是蓬莱镇?这也许是今天不少蓬溪人和大英人都关心的问题。 其实,杜甫《唐兴县客馆记》中所言“...
一 杜甫(712-770)《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一联是唐代诗歌中涉及禅宗'七祖'的诗句。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
一 杜甫、严武之间是否有过一次严重的酒后冲突,历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迄今聚讼未已。想要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我认为在具体讨论论据之前,有必要先对聚讼双方辩论...
乾元二年(759)底,杜甫携妻挈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越过剑门,来到当时还算和平富裕的成都,并在亲友的帮助下营草堂而居。此后一直到永泰元年(765)六月离蜀东下...
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严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们是世交,往来时间很长,都爱好做诗,酬唱较多,又曾同朝为官,相知也深。尤其是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在生活上曾给杜甫以切...
杜甫曲江七律三题四首,《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作于一时一地,题目、文体、题材、意境,皆一以贯之,具有整体性,实为一组七律组诗。安史之乱与玄肃之际的政治变局,是此一段唐史的同样重要的两大历史事件。此两...
《宋史·道学传》说: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
杜甫以其色彩浓烈的儒者形象,让人觉得“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甚至有人认为他学道,不过是“一时冲动之举”(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杜甫不但断断续续学过道,而且他的晚年生活以及...
著 者:[唐]杜甫编译者:[清]钱谦益 笺注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出版社:上海古籍ISBN:9787532553006I.2095版 次:01版01次开 本:大32开装 帧:精装页 数:804定 价:¥65.00元...
凤凰版文学类作 者:孙微著出版时间:2007年12月出版开 本:大32开字 数:250千字定 价:22.00元标准书号:ISBN978-7-80729-143-5清代是杜诗学史上继宋代以后的第二个研杜高潮,也是杜诗学...
关于清康熙年间学者蒋金式的批《杜工部诗集辑注》一书,原杭州大学古籍部的周采泉先生在其《杜集书录》内编卷九作介绍时,云:“清蒋金式批,杨伦参定,宗舜年跋。金式,字玉度,号弱六,阳湖人。康熙举人。蒋氏所批系据朱注,以墨...
李白杜甫创作方法风格意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
伟大的历史人物,总要由历史去认识他。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在唐代,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杜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杜甫也并不显得伟大。虽然,在杜甫去世前一年,衡州判官郭受颂扬他,“新诗海内流传遍”(《杜员外垂...
一 发端四句注释商榷 本诗发端四句:“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长期以来只就其字面典故注释,二十年前,余读《庾子山集》,始悟本诗之发端四句,盖仿庾信《拟咏怀诗》之发端:“步兵未饮酒,中散未...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清代文学家、学者,安徽桐城人。幼承家学,博览经史。早年师事姚鼐,讲求桐城义法,与梅曾亮、管同、姚莹号称“四大弟子”。《昭昧詹言》是他的一部较为重要的诗话理论著作,常被后世学者加以...
清代是研杜学杜的高潮,也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清代杜诗学上承宋元明清的杜诗学成就,并进行了全面总结,取得的成就堪称辉煌。对这样一段辉煌的学术史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深入理解清代诗学史乃至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极为必要。...
20世纪中国大陆的杜甫研究基本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过程,杜甫“情圣”、“诗圣”、“集大成”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最终得以确认。现分三部分加以综述。一、1949年以前的杜甫研究 19世纪末20世...
杜甫夔州高斋所在,历来注家根据杜诗进行揣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夔州山川、地形复杂,州城时而在白帝,时而迁瀼西,白盐、赤甲的名称“位移”“东瀼”、“西瀼”、“瀼东”、“瀼西”等地名混淆不清,而且峡江...
韩成武先生主持的《点校〈杜工部诗集辑注〉》一书,因“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项目”而立项,历时四年之久,终于功成而付梓。《杜工部诗集辑注》一书的作者朱鹤龄(1606年-1638年),字长儒,号愚庵;在明末清初的...
最近,我从《收藏家》2007年第8期上,拜读了肖亚男撰写的《张问陶批点杜诗论文赏析》一文,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杜诗论文》(共56卷,清康熙十一年江苏常州岱渊堂刻本,在该书的行间及天头有近3万字的批点)一书中...
《新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十载正月壬辰,朝献于太清宫。癸巳,朝享于太庙。甲午,有事于南郊,大赦,赐侍老粟帛,酺三日。” (P147)《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十载》亦云:“春,正月,壬辰,上朝献太...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继宋代以后的第二次研杜高潮,也是杜诗学发展的集大成时代。这个时期许多重要杜诗评注本陆续刊刻,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那么清代作为整个杜诗学史上最为兴盛的阶段,杜诗学文献的总体情况如何?其中哪些尚存,哪些已...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年轻学者郝润华博士寄赠之《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000年12月出版)一书,为著者在南京大学随周勋初、莫砺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对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