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解释什么是版本研究中的“一脉情结”之前,我们想先说一说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源流研究中的困境。
这一困境表现在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源流关系的认定上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无法走出这个怪圈。比如就说四大名著吧,在《三国演义》版本源流关系上,一批研究者认为志传本先于演义本,而另一批研究者则认为演义本先于志传本;在《水浒传》版本源流关系上,一批研究者认为简本先于繁本,而另一批研究者则认为繁本先于简本;在《西游记》版本源流关系上,一批研究者认为朱本和杨本先于百回本,而另一批研究者则认为百回本先于朱本和杨本;在《红楼梦》版本源流关系上,一批研究者认为脂本先于程本,而另一批研究者则认为程本先于脂本。
当然,总有一些自信心很强的研究者不同意这一困境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这些问题都已得到了圆满解决,而对方不认同那已无碍大局了。其实,大家都是在作学术研究,就像人常说的那样“在路上”,不必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惟我独“对”的凛然正气。尊重对方将会赢得声誉,贬损对方将会自毁形象。尊重对方并不是不能批评对方,而是这种批评必须以理服人,绝不能以势压人。
很有意思的是,在辩论《水浒传》简本与繁本先后关系时,有一首诗曾引发了争议。
简本为七言四句:
仗义林冲最朴忠,驰名到处是英雄。
身孤恰似浮萍梗,他年得志镇山东。
繁本为五言八句: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何心先生认为简本的诗是原文,而繁本的诗是改文,所以简本先于繁本;但欧阳健先生却认为繁本的诗是原文,而简本的诗是改文,所以繁本先于简本。大家不妨读一读,看看你与哪位先生的感觉是相近的?
实际上,世事复杂,变幻莫测,有些古人就喜欢作这种文字游戏,所以前者改为后者,或后者改为前者,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个人的感觉与某位先生的感觉相近就赞同他的结论。科学的证明能凭感觉吗?
大家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吧。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瑞士大数学家欧拉在来往的信件中讨论到这样一个猜想,用现代数学语言来叙述就是: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两个奇素数之和就是一个奇素数加一个奇素数,故在数学专业方面简称为“1 + 1”(注意可不是得数为2的那个1 + 1)。例如:6 = 3 + 3,8 = 3 + 5,10 = 5 + 5 = 3 + 7, 12 = 5 + 7,14 = 7 + 7 = 3 + 11,16 = 5 + 11,……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大数学家欧拉在回信中就表示:他感觉这个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无法给出证明。的确,你可以将你想到的许许多多的偶数表示为两个相加的奇素数,答案全都是正确的。然而偶数是无限多的,你如何说明一切偶数都是如此呢?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Mate/Print.asp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