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杂文家何满子先生,1955年曾出版过《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一种。前几年,我买到一册,特寄去请他题跋。 《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封面见上图),上海出版公...
我非藏书家,所爱好搜集的对象,主要是我所感兴趣的人物的相关著作和史料。搜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与情感有关。尤其是那些时间久远的书刊信札,一旦能寻觅到手,轻轻抚...
一,跳出原有模式与格局 李辉(以下简称"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变化十分迅疾,但是根基却很薄弱。有人认为,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想家。另外,所说的思想,有两个...
展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0年画卷,当年的总导演焦菊隐极为耀眼,他以融会中国写意的导演风格,构成了人艺的舞台魅力与传统。 其实,焦菊隐最初是以诗而著称。在现代诗歌史...
图一 图二:一九五五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冯雪峰法文版《寓言》封面。 图三 黄永玉与冯雪峰的寓言作品一直有缘,先为《今寓言》创作封面木刻,再为《寓言》创作封面和插图...
图一 图二 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次故乡湘西凤凰行,是在1982年。这一年,他80岁,在黄永玉先生的催促和安排下得以成行。除黄永玉之外,另一位陪沈从文回故乡的是黄苗...
1 得到"杜高档案",完全是意外收获。一个人的历史,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这样一些泛黄的纸页上具体呈现出来,每次翻阅,都让我感到震撼。 苍凉是挥之难去的感觉。 几年...
问题的提出 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这是晚年巴金与青年巴金之间精神行程的一次连接。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
一、古剑之功 第一次开始用电脑写下——准确地说应是“敲下”一行行文字,是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写纪实文学又写小说的贾鲁生兄,在文学圈算得上是一位电脑写作先行者。他...
在我的藏书中,有黄宗英最早出版的两本作品集,一是诗文集《和平列车向前行》(封面见下图),一是电影剧本《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作品稚嫩而肤浅,但却是她的大胆尝试,...
以口述实录等为主的“历史叙述”成为当下的热点,而历史叙述如何才能接近历史真相?历史人物的丰富性如何还原?对历史叙述中的一些编造行为又当如何看待? 自从今年2月份...
文怀沙 自2009年2月18日《北京晚报》刊发《李辉质疑文怀沙》(拙文原题为《文怀沙的真实年龄及其他》)后,不少网民和记者都一再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
■他坐在那里,仿佛就是一幅成都风情画 喜欢听流沙河先生讲话。不知他会不会普通话,反正从来都听他讲地道四川话——本地人大概还能分清是标准成都腔。他讲话语速不快,一...
对于喜欢收藏民国书刊的人,或者爱写书话的人,唐弢先生是一个高高的标杆。他的藏品,难以企及,几成绝唱;《晦庵书话》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常读常新。我非“毛边...
自开始走上艺术之路那天起,黄永玉就注定与猫头鹰有着不解之缘。目前所见黄永玉最早发表的木刻作品,是1942年他为儿童文学作家贺宜的作品《野旋童话》所作的插图,巧的...
他的艺术,他的性格,有着更多丰富的、复杂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地认识与挖掘。 他还充满活力,他还潇洒地走着,他依然还充满着变数。这给我们认识他、理解他带来了难度,但...
“前辈中,我最怕巴金。”谈到巴金,黄永玉常爱这样说。 第一次见巴金,在1947年的上海,黄永玉与黄裳、汪曾祺同去。他没有想到,早在作品中熟悉的那个充满热情的、敞...
一、最后的人生故事 认识冰心老人是在她的晚年。 1983年,我第一次走进她的家门,请她谈巴金印象,兼请她为我当时所在的《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个人专栏“伏枥杂记”。自那之后几年里,她不时交给我一些新作发表。我很...
中国现代散文诗自1918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在这过程中,共出版过有影响的散文诗选本数十种。其中,河南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王幅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超出了各种选本的一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