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门别类,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概言之,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亦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人们认...
《海烈妇传奇》,现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梅花庵刻本,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部(索书号:10793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索书号:863.67/3423 09260)、上海图书馆(索书号:线普...
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学者、尤其是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早已超越“想象中国”(imaging China)的樊篱,进入“表现中国”(presenting China)的疆域。概括而言,他们对中国的“表现”大...
攝于“康斯坦丁凱旋門”攝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匯選說明:1、所整理的明代戲曲序跋皆是蔡毅《中國戲曲序跋彙編》(齊魯書社,1989)和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兩書沒有收錄的。2、採用...
一、引论 由于传奇戏曲的篇幅远远长于杂剧,如何展开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即如何建构井然有序的叙事结构,便成为明清传奇戏曲作家所面临的崭新的艺术课题。吕天成《曲...
自有文学写作之日起,就有了文体(即文学体裁或文学样式),也就有了对文体分类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思考。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古人对文体分类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思考,涉及文体...
小题目含蕴大境界 ——《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对中国文化民族特性的追索 古人说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选题并无大小,眼光却有深浅。李小龙的《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一书以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为研究对象,深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典籍编纂史上,有些重要典籍编纂年代的考定,往往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年代断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总集或丛编,由于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而且纷杂,对其编纂年代的考订往往涉及更多的...
一、《后汉书》列传著录传主各体著述之体例 范晔(398-445)撰著《后汉书》,始于南朝宋(420-479)文帝(刘义隆,407-453)元嘉元年(424),范...
一、总集的生成及其编纂体例 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
分门别类,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概言之,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亦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组织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历代《文选》...
【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前言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加重 一、文体的结构层次 二、论体制 三、论语体 四、论体式 五、论体性 六、余论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
后记 人到中年,青春不再,去日苦多,往往萌生一个念头,就是要更多地记录下一些人生的痕迹,以供将来自我欣赏或他人品评。身为教师,用录音或录像,记录下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就是一个相当“风光”的做法。1999年初...
国家图书馆所藏海内孤本《胡氏粹编》,包括《稗家粹编》、《游览粹编》、《寸札粹编》、《寓文粹编》、《谐史粹编》五种文集,不仅具有较高的校勘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 的文学研究价值。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该书收录了...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两种维度:一是横向的开拓延伸;一是纵深的钻研挖掘。前者往往带来一个新领域或课题,筚路蓝缕,自是厥功甚伟;后者则可以带来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它不仅需要深考精研的功夫,更依赖于“问题意识”的重...
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有一个经常为人们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领域,这就是从创作主体(即文学写作者)知识结构的角度考察文学怎样发生、发展及传播。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著,我们也可以津...
“文学”一词概指古往今来的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一切文学现象。就其活动方式而言,文学是人类在审美领域进行的一种活动;就其话语形态而言,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P105)。而文学史则是文学...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元朝是以我国蒙古族上层贵族集团为主要统治者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如果从蒙古王朝灭金(1234),统一北方算起,至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兵攻下大都(今北京)为止,计有...
第一节 北曲杂剧的来源与形成 金、元北曲杂剧是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
第一节 元杂剧的丰富内容 元杂剧作家身份相当复杂,有的是小官吏,有的是的硕学老儒,有的是失意生员,有的是商人、医生、术士,有的是艺人,还有个别的高官。但从总体上看,元代人数最多、创作量也最大的杂剧作家,是“门第卑...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关汉卿(约1225-约1302)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北曲杂剧的奠基者,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关汉卿名不详,以字行,号已斋。关于他的故里,元钟嗣成(1275?-1345?)《录...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与故事流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著名作品。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明中期以后,有人认为《西厢记》是关汉卿所作,始见于正德八年(1513)...
第一节 白朴的杂剧作品 北曲杂剧通常称“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白、马、郑三家与关汉卿不同,都是以文采见长的作家,白、马属前期,郑属后期。白朴和马致远时代相先后,但他们的杂剧作品...
第一节 南戏的演变与体制 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南戏作品,则通称为戏文。明人何良俊说:“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四友斋丛说》卷37)南戏由流行于宫廷和民间的杂剧、唱...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对戏曲而言,它是一种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对诗词而言,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因此元人习称为“今之乐府”(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原音韵...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说 与整个元代文学同步,元代诗文也可以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余阙说:“文之敝至宋亡而极矣。故我朝以质承之,涂彩以为素,雕琢以为朴。当是时,士大夫之习尚,论学则尊道德...
第一节 宋元话本的兴起 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说话这一民间伎艺早在汉魏时就出现了。隋代笑话集《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的器重,杨的儿...
自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至今仍然盛行不衰。与传统的经、史、子、集等文献相比较,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著述背景、制作背景与流传背景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从而为版本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亟...
本文收录1998年至2008年北美地区各大学用英文写作的、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关涉古今、兼综中外的论文亦酌情收录,凡专门研究中国现当代(1919年之后)戏剧或戏曲的论文不包括在内。 本...
一、引言 明清时期的文人戏曲作家,往往首先是诗歌、古文和八股的写作者,然后才是戏曲的写作者,因此,他们自幼及长所接受的文学教育便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丰厚的培养基。明清文人士子接受文学教育的阅读书目,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