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负笈美国,先在珂泉的科罗拉多大学(coloradocollege)学习,1924年6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b.a),与此同时,他申...
据林语堂《八十自叙》所记,1919年秋,他带着新婚的太太一同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途。他之所以能够留学,得益于清华学校的规定:凡在职教员任教满三年,清华即可资助出国...
商务印书馆研究为中国现代学术史提供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但在新世纪的10年中,除《张元济全集》的编辑、出版有明显的实绩外,其他绝大多数研究都相对停滞,原因之一是大...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学术确立的重要标志,第一,包括学术史在内的历史研究一般都将五四视为一个新的时期,这一看法自五四以来一直没有动摇过。第二,追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尽管牵扯的面非常广,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始终被当作...
一 概念有助于廓清思想吗?我看未必。就中国当代文学的情况看,概念越多,思想越模糊;争议越多,评价尺度越具弹性。不是吗?1950年代起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业绩还没有多少,概念上却非常鲜明地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按照出版社规定的体例,此卷收录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与文学相关的重要文件和原始材料。一 20多年时间,在文学史上可能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周期,但对于中国这个文学大国而言,这20世纪最后的时刻...
在哈佛做教授并不好受。前几天读《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其中就有赵教授应邀访问哈佛,因招待不周,结果发生了与哈佛的“汉学看家狗”杨联升教授在电话里对骂起来的事件。想想杨联升教授所处的时代,大陆学者能够赴美交流的还...
《情迷家国》陈国球著上海书店2007年出版 近些年国内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人不少,论著也很多,但令人满意的成果不多。主要原因,一是大都为集体项目,个人创造太少;二是史料和编排体例还是老一套,几本文学史摆在...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
从1900年至1915年,也就是“五四”前15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轫期。一般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重要标志,而此之前,整个学术研究都在为这种现代转向作各种铺垫。世纪初的15年虽然是新文化运动...
一 我想应该用一句话来开场:2009年的上海文坛没有奇迹。2009年的海上文坛洋溢着怀旧的空气。新年的锣鼓,是在张爱玲《小团圆》的出版中敲响。中国图书排行榜文艺类排名中,《小团圆》的销售量牢牢端居榜首。而临近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