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名家专栏]汪晓云专辑
文章数:17 浏览:909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汪晓云专辑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学者汪晓云专辑。汇集汪晓云撰写的文艺史论、人物考订、作品辨伪、文献整理、研究综述等方面文章,侧重内容的资料性、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摘要] 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这一缺陷与不足表现为现象与细节的描述过多、对现象与细节的解释不够;对当前的...

 ※ 重构戏剧史:从戏剧发生开始 (2006-12-6,1349)

近年来,戏剧研究呈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的趋势,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关于民间宗教仪式形态戏剧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与此同时,戏剧研究也越来越远离文本乃...

 ※ 丑脚的浮沉 (2006-11-4,1214)

在戏曲脚色体制中,丑脚是作为生、旦的陪衬乃至对立面出现的,其美学标准与表演原则均与生、旦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丑脚的民间性尺度,即其外在言语动作表演全...

 ※ 中国戏曲的文人“游戏”心态 (2006-10-10,1028)

“游而不戏”是中国诗歌反映的中国文人心态,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在现实与理想、中心与边缘、仕与隐之间的艰难选择;“戏而不游”则是中国艺人的心态,它体现了艺人...

 ※ 傩与神鬼人关系的变迁 (2006-10-10,1063)

傩仪向傩戏的变迁过程是人、鬼、神关系变迁的具体体现。巫风在官方的消失与傩仪在官方的制度化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傩仪演变为傩戏则与傩仪普泛化为鬼祀同时进...

“郭郎”与“鲍老”是傀儡戏史中对傀儡的两个称谓,关于这两个称谓的来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郭郎”、“鲍老”并非确有其人,而是两个具有丰富社会...


傩仪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中国民间仪式性戏剧傩戏、目连戏与迎神赛会戏剧都是从傩仪演变而来,作为艺术的戏剧由作为仪式的戏剧演变而来。宋元戏剧是中国戏剧从仪式向艺...

 ※ 从鬼到神:神的发生学研究 (2006-6-1,1722)

鬼与神本为一体。仪式使鬼的灾害性“魔力”转变为神的保护性“魔力”。“傩神”经历了由自然神到动物图腾神、人格化神乃至历史人物的形象演变过程。神的发生及演变过...

“方相”与“钟馗”是文献记载中傩仪的主体神,对“方相”与“钟馗”的认识是把握傩仪的切入点之一。从“方相”与“钟馗”的联系与比较中可以看出,“方相”即“方向...

 ※ 侏儒与傀儡关系探源 (2005-4-21,1305)

侏儒与傀儡在中国戏曲史上各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个类别、属性并不相同的概念却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二者的内在联系首先表现在戏曲脚色体制中丑脚的形体与表演特...

从文字的构成与演变看,“傩”为“难”加上“人”,而“难”为“又”与“隹”的组合。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又由于甲骨文中“隹”与“又”与帝王的联系,我们不难...

一罗兰·巴特的摄影论中有一个看似奇怪的论断,他说,使摄影和艺术发生关系的不是绘画,而是戏剧。照片更接近戏剧,是因为一个奇怪的中介——死亡。巴特说:“最早的演员是...


关键词:黄梅戏 民间狂欢仪式 相对原生态内容提要:由于“删诗”与“禁戏”传统的双重过滤,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外在状貌和内在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异。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梅...

 ※ 戏曲:神鬼人的共同在场 (2005-3-4,1535)

本文认为,傀儡、傩与戏曲的结合并非偶然,戏曲和傀儡、傩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以彻底的虚拟性将神鬼人化,实现了神鬼人的共同在场,并将傀儡和傩的宗教性因素完全转...

“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结构的主要特征,戏曲是以对死亡的超越来实现“大团圆”的结局的。鬼不仅是舞台“人物”中的一员,更是促成戏曲“大团圆”结局的主要构成因...

 ※ 傩:从仪式到戏剧 (2005-2-27,1129)

傩仪向傩戏的转化与演变是傩戏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以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多注重仪式与戏剧的外在结合,很少涉及傩与人的现实生存关系。本文以傩仪中人、鬼、神关系转...

汪晓云内容提要:戏剧与真实的关系是西方悲剧绕不开的命题,本文在西方悲剧传统中梳理出一支极富戏剧表演性特征的“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在对其在悲剧中的外在表现、内在功能和意义进行纵与横、分与合的多视角剖析基...

17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史料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