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以分析人物形象进入“十七年”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但是却能真正地把握“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一种崭新和理想的人物形象诞生往...
中国文学,在多元汇聚的格局中,建构了独特的经典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艺术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深入认识这一经典传统,对加强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推进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对话、促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化的软...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具有复杂的内涵,前人多有讨论,而《古风》其一则是讨论的焦点,特别是全诗结尾之“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几句该如何理解,更是引发诸多争论。本文认为,俞平伯、袁行霈诸先生认...
文章学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地位,近代以来却因时代风气的遮蔽而发展曲折。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章学在新世纪日益引起广泛重视。由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于200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的出版...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承继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倘若从二十世纪的今天向历史的域内望去,人们会感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舞台上,有过战国百家...
在中国20世纪的李白研究中,浪漫主义的解读方式十分流行,李白被视为一个浪漫诗人,而他的诗歌,则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为外来的文学批评概念,“浪漫”与“浪漫主义”是否适合用来理解李白的人生与艺术,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