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很遗憾,我找...
60年以来,文学界已渐渐地习惯了这样一种看法:把普通话看成是高端语言,是理性的、分析的、反省的、观察的、客观的、自我建构的语言类型;把方言看成是低端语言,是感性的、杂揉的、主观的、离散的、自我消解的语言类型。文学只...
与我们这个奇异的时代同步,2006年的文学理论批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暗潮涌动,传统与现代、理性与直观、自我与他者分化调和,围绕文学的终结、文化研究的边界、精英主义的祛魅等诸多问题,立场与观点时有碰撞,方法与模式...
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概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随着时代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按时代发展,调整二者的学科范围,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生、发展、成型的历史惯例,而...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可以说是既丰富又贫乏,既简单又复杂。“丰富”说的是它包含了对20世纪世界文艺思想史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的应对和反应,“贫乏”说的是它的内里不同阶段有时存在主导观念压倒其他观念的情况。19世纪末,...
时间:对文学史的宏观参与 批评家可以讲“诗有工拙而无古今”(袁枚语),那是因为批评家对艺术品的未来意义(或曰可能意义)的关注是极其有限的,批评家必须首先着意于艺术品的现实意义,批评家是艺术品的现实性的阐释者。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