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名家专栏]李洁非专辑
文章数:59 浏览:2034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李洁非专辑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学者李洁非专辑。汇集李洁非撰写的文艺史论、人物考订、作品辨伪、文献整理、研究综述等方面文章,侧重内容的资料性、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 周恩来、陈毅文艺讲话 (2013-11-20,1230)

建国后文艺的许多真情实景,不要说从一般的公开见报的文艺批评、报道、发言那里,就是作协、文联各协会相对内部的工作总结、会议文件,也不容易看到。这其实无法怪到任何人,不论作家、批评家乃至文坛领导人,谈什么、怎样谈,都要紧...

 ※ [图]“愤青”郭沫若 (2011-12-14,2792)

与我们历来诗意的想象多少不同,郭沫若井喷的创作、奋力的笔耕,并不只受到“五四”时期狂飚突进气息的催动,也是囊中羞涩的表征。 接近十年时间的穷偃不起,不特造成生计...

我们认为,在20世纪,通过文学而表现出的历史,是现代中国的精神困境的一部分;作为民族精神活动的浓缩物和最活跃形式,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价值以及它最值得深究细论之...

 ※ 裂谷的一畔(1) (2012-6-2,804)

中国文学史,其“自身传统”的延续,到19世纪末实际上是终结了。随着中国被卷进“世界体系”,中国文学的本土体系和本土经验,从主题到美学甚至艺术类型,全部解体和失效。基本上,甲午战争之后,上述存在了2500年(倘以孔子修...

 ※ 裂谷的一畔(2) (2012-6-2,855)

1922年,在广州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在决议中提出:“对于各种学术研究会,须有同志加入,组成小团体活动及吸收新同志,使有技术有学问的人才不为资产阶级服务而为无产阶级服务;并使学术文艺成为无产阶级化。”《...

 ※ 裂谷的一畔(3) (2012-6-2,801)

C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关于文学的下述“一般定义”:“文学,是生活意志的表现。”(意即: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意即: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其阶级性。)“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


 ※ 裂谷的一畔(4) (2012-6-2,620)

B这种启蒙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势必要求一种新的表现的手段。(国语文学运动)但是,当时那种有闲阶级的“印贴利更追亚”(Intelligentsia=智识阶级)对于时代既没有十分的认识,对于思想亦没有彻底的了解,而且大部...

 ※ 裂谷的一畔(5) (2012-6-2,828)

《资本论》(第一卷)、《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译为《费尔巴哈论》)、《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当时译为《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帝国主义论》)...

 ※ 延安的意义(1) (2012-6-2,1056)

直到现在,现代文学史家对延安时代的研究仍然很弱——我们讲的是“研究”,基于学术的探讨。究其原因,不少治学者认为,延安文学既与政治的关系如此密切,就算不上一个有“文学价值”的研究对象。然而我们应该关切的,不是研究对象样...

 ※ 延安的意义(2) (2012-6-2,1020)

“五四”所形成的纷杂文学格局,经1920年代晚期起蒋介石政权建立严格书报审查制而有所收缩,但骨骼无伤。各种文学主张,各种文学实践,在不同条件下继续生存着,有些顺畅,有些较为艰难;它们之间,仍能不掩饰地彼此斗争,并没有...

 ※ 延安的意义(3) (2012-6-2,949)

左翼文学“文学化”左翼文学,却没有“文学化”?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是充分研究历史,将会发现左翼文学的“文学化”其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发展中一个迟未解决的问题。从1920年代下半期左翼文学羽翼渐丰起到1930年...

 ※ 延安的意义(4) (2012-6-2,1045)

蒋光慈事件至为典型。这位老资格左翼作家不满意“左联”逼作家上街革命的做法,欲专心于写作,最后遭开除出党。他曾对其妻说:“党说我写作不算工作,要我到南京路去暴动,才算工作,而我的工作就是写作。”他又说:“暴动一次,牺牲...


 ※ 延安的意义(5) (2012-6-2,976)

因此,延安时期除了推动作家改造其“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外,还发生着令左翼文学“文学化”的过程。这一点,过去人们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而这是极端重要的。“左翼文学文学化”意味着,无产阶级文学不单在世界观和政治思想上达到马克思...

 ※ 延安的意义(6) (2012-6-2,736)

《讲话》发表后,周扬率先从全局高度省悟到这一点。一番精心准备之后,他于1944年编集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重新编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权威阐释者的谱系,由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高尔基、鲁迅...

 ※ 延安的意义(7) (2012-6-2,959)

“必读书事件”透露出来的中国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虚无感、幻灭感,对“五四”后文化解放、文学解放背后所隐藏的痛苦,是深刻的注释。基于这一原因,中国人难以真正把这种解放当成美好体验;跟不单纯把向世界开放看成中国的进步,同时...

无论毛泽东本人,还是以前党的历任领袖,所发表的会议讲话不计其数,但只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这样亲切地简称为“《讲话》”。“《讲话》”成了唯一无二的标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语境里,任何时候一提《讲话》,此外无须...

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估量都不过分。尽管文艺可能跟政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然而它的实际存在方式自古以来却无疑是以个人的观念、审美经验和感觉方式及其表现技巧的选择为依据的,在这些方面文艺家也会彼此认同趋近的时候...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对文艺进行国家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这种管理的必然性。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后来的中国、朝鲜、东欧诸国,无一例外。这种情形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规律出现的,跟领袖人物对文艺的兴趣大小、文...


陈独秀在1916年说: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们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不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斯言也,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陈独秀:《吾人最后...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前夕,集中和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有关于国家的论述,写下了一整本的笔记——后以《马克思主义论国家》之名出版。书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最扼要地概...

列宁写此文时,布尔什维克[当时叫“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刚借俄国工人大罢工发动1905年的“十月革命”,距其1917年夺取政权的“十月革命”尚有12年之遥,也就是说,布尔什维克还远不是一个执政党,文章开头...

不管怎么说,擅长论辩的列宁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废黜自古以来文学家艺术家心中的“自由”之权威,代之以新的权威——“文学的党性原则”。他为此写下一段极其著名的有定理般完美的解释: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从这种意义上说,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艺术有着近于“法律意义”的最高权威性质的《讲话》,首先是一个引进的体系或者说一个“接受”的符号,而并非一种原创思想。细读《讲话》,将发现它的基本话语和理论合法性,都来自于、依托于...

曾在延安力主多演大戏名戏、以导演《日出》名噪一时的张庚,后来这样谈论他的“转变”:整风以后,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先要做老百姓的学生,然后才能够做他们的先生;教我们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这样大多数戏剧工作者才渐渐醒悟...


我们似乎应该从“策略”和“目的”两个层面来认识《讲话》。就“策略”而言,《讲话》采取了灵活和务实的态度,甚至暂时置马克思主义某些基本原理于不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容纳旧形式,利用旧形式,为革命服务。但这只是一种“策略...

 ※ 超级文学(1) (2012-6-2,1045)

随着《讲话》到来的,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有力的文化领导权,它同时也是一种以高度组织化为特征的新型的文化生产领导方式。而文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和门类,也确立了全新的制度。要认识这种现象的革命性,不妨以历史为参照。在古...

 ※ 超级文学(2) (2012-6-2,792)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不仅仅使文学的边界得到拓展,其独到之处在于将文学整合到特定社会总体结构中,成为其系统的有机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基本原理虽然已经具备,但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功能还缺少直接的特别专门的界说。到列宁...

 ※ 超级文学(3) (2012-6-2,746)

从此,党对文艺的领导落到了“实处”。作家单单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已经不符合要求;他在考虑任何文学问题时首先要有一个“组织观念”,他的写作采取什么方法、形式,他的作品表现什么和从什么角度、什么观点、什么主题...

 ※ 超级文学(4) (2012-6-2,734)

鲁迅研究者发现,在“左联”时期,鲁迅的“个人主义”同“左联”内党组织的领导之间的冲突,是鲁迅最感困扰的问题;辛晓征先生所著《国民性的缔造者——鲁迅》说:据胡风回忆,在1936年前后,一位党的领导人曾约鲁迅谈话,希望鲁...

 ※ 超级文学(5) (2012-6-2,664)

可见,称《讲话》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分水岭,毫不夸大。由此也想到学界颇为困惑的20世纪文学分期问题;过去,现、当代文学以1949年为分界线,后来又有一些学者主张取消现、当代文学的区分,打通“五四”以来的文学史。而通过...


 ※ 超级文学(6) (2012-6-2,588)

1942年夏,经过学习《讲话》和其他整风文件,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塞克就在剧院学习总结会上谈出了如下的认识:“在小资产阶级作家的作品里,的确有些感觉与感情是属于神经末梢的。什么叫艺术上的神经末梢呢?就是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

 ※ 党的文化领导权(1) (2012-6-2,634)

有必要就先前所述给予小结,以便明了其于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的意义——约而言之,这段历史的核心问题,是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建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尤其汉武帝之后,文化领导权掌握在以儒家为正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手中。这样一个...

 ※ 党的文化领导权(2) (2012-6-2,778)

真正将文化领导权问题放到治国战略高度来认识的,是中国共产党;而真正令中共深入解读了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这一点,对中共击败蒋介石、夺取全国政权,关系极大。一般所见往往只及军事和武力,惊奇于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摧枯拉...

 ※ 党的文化领导权(3) (2012-6-2,886)

第五,从组织化或制度的角度看。文化领导权建设,最后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如不能结晶为有效的“形制”,再深邃的思想、再丰厚的文化成果,也不能转化为稳定的秩序和工作原理,因而也就不能真正确定文化领导权。制度,意味着规范的形...

 ※ 党的文化领导权(4) (2012-6-2,934)

由此可见,在“左联”时代,党虽然已开始了对文化界的组织和领导,但并没有把文化工作本身看成一种本体,积极开展文化自身建设,以文化为武器参与革命之中,而是把文化工作者驱赶到街头,混同于一般革命者。这种做法既造成了一些实际...

 ※ 党的文化领导权(5) (2012-6-2,905)

透过知识分子问题,我们看到毛泽东对于如何建立党的文化领导权,思路与步骤十分清晰,成竹在胸。从1939年12月1日做出“大量吸引知识分子”的决定,到1942年5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为止,延安敞开怀抱,热忱欢迎...


 ※ 党的文化领导权(6) (2012-6-2,838)

整风对知识分子个人而言,是思想脱胎换骨;而对党的文化领导权建立,则是章法的明确与归依。从此,党领导文化是何含义以及如何领导,都条理井然、有章可循。然而,延安对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探究,绝非止于思想原则这种抽象层面,绝不只...

 ※ 党的文化领导权(7) (2012-6-2,924)

借助语言这把钥匙,毛泽东成功破解了近代中国身陷精神危机困境的难题,将现代文化的世界格局与本土文化基因的共存之路打通。顺着这一方向,他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为今后文化发展确立“古”“洋”为用、“今”“中”为本...

 ※ 渊源(1) (2012-6-2,511)

跟共和国一样,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即届60之龄。作为中国文坛总管和中枢,该组织支配文学生产亦达60年之久,只有遭到解散的“文革”10年例外。近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其统治力较诸以往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一部中国作家...

 ※ 渊源(2) (2012-6-2,781)

在核心思想上,“左联”与作协完全一致,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将文学工作者组织成一个队伍、一条战线,服务于党的政治目标。这种构想,以及这样的组织建构,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上头一遭,是全新的事物。自有“左联”以来,文学这个...

 ※ 渊源(3) (2012-6-2,804)

(1)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11月22日成立,丁玲、成仿吾、贾拓夫、王亦民、徐梦秋等16人为干事,组成干事会。下分组织部、联络部、研究部、总务部、出版部、机关志编委会、俱乐部、图书馆等。1937年11月结束存在。(...

 ※ 渊源(3) (2012-6-2,694)

(14)大众读物社,1940年3月12日成立。延安重要的新闻出版机构,社长周文,干部胡采、金照、胡绩伟等30余人。先后出版过《边区群众报》、《大众画库》、《大众文库》、《革命岁月丛书》、《大众习作》等。初属陕甘宁边区...


 ※ 渊源(4) (2012-6-2,670)

(24)西北文艺工作团,1940年9月1日成立。直属中共西北中央局领导,前身是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1941年8月底,中共中央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建立延安大学,同时决定陕北公学文艺工作团更名...

 ※ 从文协到作协(1) (2012-6-2,634)

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在北平召开。后来,称为“第一次文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宣告成立,而先开文代会,突显了文艺的重要,以及党对及早建立文艺体制的重视。朱德出席开幕式祝贺并讲话,周恩来...

 ※ 从文协到作协(2) (2012-6-2,809)

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就既往的文艺发展做出总结。之所以重要,因为这种总结既不属于个人报告,也不仅只代表大会本身;它反映着党对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发展的评价、看法,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从而预示党所主张的以后方向。从第...

 ※ 中国作协诞生(1) (2012-6-2,890)

据现在所看到的资料,正式提出改变文协,是1953年3月。当时,文协常委会一份文件,谈到早在上年8月常委会曾经就组织工作的改进通过一个方案,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全国文协还没有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统一的战斗的团体”...

 ※ 中国作协诞生(2) (2012-6-2,741)

全国作协之外,还有地方作协。地方作协不单到省一级,地市级以上基本都有作协。各地作协都有专职的主席、副主席和专业作家,省级作协都办有自己的刊物,有的还不止一份,甚至不少地市级作协也办有自己的刊物,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刊物...

 ※ 中国作协诞生(3) (2012-6-2,854)

作协系统,既是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的实施,也是它的保障。这种意义,明确写在作协章程中。下面是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1960年8月4日通过的《中国作家协会章程》“总则”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国作家协会遵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59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2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史料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