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匾》发表于1928年,是一篇三百来字的短文,收入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第四卷中。此文批评了当时文艺界的一种现象:只输入新名词,并不介绍该名词的涵义...
《边陲线上》书影 电影《黄金时代》使作家骆宾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时间,骆宾基和他的作品又成了一些爱好文学的人们谈论的对象。谈到骆宾基,自然要说到他创作的那部...
与黄源(左)、萧军(中)合影 《呼兰河传》 萧红 著 国庆期间,正逢电影《黄金时代》热映。五日下午,我到三环附近的爱琴海影城去观看,本以为这部电影上座率能有五成...
图为影片《黄金时代》海报 《黄金时代》:碎片与精神 看完电影《黄金时代》,我想到“小马过河”的故事。它既没有一些人夸得那么好,也没有另一些人批得那么差。事实上,...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
本文标题套用了女作家陈学昭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的书名《工作着是美丽的》 。小说上卷1949年在大连东北书店出版,续集198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引发我写作此文的...
一、源起 今年是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召开70周年,当年会议的召开是为了推进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学习,对文艺界出现的不良偏向进行正确引导 。在当时严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和农村环境下,延安的文艺界出现了一些切近现实、服务大众的...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1942年5月口头讲时的速记稿,到1943年10月的第一次公开发表稿,再到1953年4月的修定稿,其间共经历了将近11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对《讲话》的一些论点和文字,...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毛泽东亲自参加的会议有三次。1942年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楼下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由毛泽东和凯丰主持,主题是“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毛泽东发表...
本文从中日战争的背景出发重新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这意味着: 将视野从党派文艺、政治文艺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在现代世界历史和中国千年文化道路交错的大视野中,重新理解《讲话》在现代中国甚至...
1936-1940年我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曾选读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程,是他的及门弟子。1947-1949年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吴宓教授是...
一、关于作者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尝受了生活的痛苦与辛酸。因为是独生子,父亲节衣缩食让他上村学、高等小学,使他有机会读了许多古书,接受了中国古代文化...
如果考察20世纪以秋瑾为题材的文学写作,夏衍于1936年发表的话剧《自由魂》无疑是影响最为持久的作品。作为连接晚清与当代的重要一环,这出戏将近50年的创作、演出...
这本是应朋友的约请,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大学文学》我所承担的“现代文学”部分的文稿。这自然是一个文学普及的工作,我却额外地赋予了某种学术研究的意义,试图进行文...
一 凡写史,不能不考虑“著述体例”。所谓“著述体例”,不仅仅是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还牵涉到史家的眼光、学养、趣味、功力,以及背后的文化立场等,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张...
夏丐尊先生抱着满腔热情来从事工作和学习,在生活上也这样,这是情。这样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产生了各种想法,有的提到理论高度,这是理。情和理结合,脚踏实地地工作...
本书内地出版时,删掉了第七章“恋爱与政治”。在前言中,作者说道: 《恋爱与政治》一章,本拟删去,因为其中颇似上海小报上的桃色新闻,难免被人斥为无聊的。可是我的本...
内容提要:“有声的中国”是相对于“无声的中国”而言,不仅指“舍掉古文而生存”,而且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的新路径。本文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
前言 历史学家卡尔(Carr.Edward Hallett)在其著作《什么是历史》一书中,提出了“历史是指历史学家与事实之间存在的相互不断之作用,现在与过去之间...
前言 这篇文章是应编者的建议,将我以前发表的两篇文章,即《日本人和鲁迅(上)》(《人文学部纪要》4、5号合刊,1971年3月,和光大学人文学部)与《在日本的鲁迅...
摘 要:把《新青年》的反孔非儒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对历史的误解。从启蒙思路的演进、文化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融合以及历史性格和言说策略的链接等角度来考察,不...
内容提要:文化研究的教科书一般都会把“领袖权”(按:“领袖权”是瞿秋白对Hegemony一词的译法)概念挂在葛兰西的名下,彷佛这个重要的理论术语是这位意大利马克...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畅销书。在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资源的清理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五四”、鲁迅和翻译理论在现当...
内容提要 相对于被人们广泛关注的S 会馆与十年沉默,鲁迅在弃医从文之前的中止写作其实更具有一种“原点”意义。“弃医从文”的经典说法忽视主体因素,将鲁迅从事文学的...
内容提要: 20 世纪30 年代旅日中国留学生文学艺术活动的研究,是一个尚未充分开拓的领域。这里由于他们的活动是以日本东京为舞台,且多以“非法”的形式进行。因此...
1929 年9 月10 日,梁实秋( 1903 -1987)的批评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在《新月》杂志上刊出。此文引发了1930年代前期有关翻译问题的论争...
内容提要: 1923年,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落脚在酉西会馆,后来在表弟黄村生的建议下,又迁居至沙滩附近的小公寓中,从而进入了北京新兴的文化空间。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
九月三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胡适对“五四”的另类反思》一文,叙述胡适在民国十八年“判决”国民党反动一事,基本上是老生常谈,唯文尾“附...
一 安徽宣城和绩溪,两地相距不过百余里,却产生了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即宣城梅光迪和绩溪胡适1。胡、梅交往,起始于何时不详2。《胡适留学日记》中第...
内容提要 “赵树理方向”代表着对赵树理大众化创作成就的高度肯定。赵树理在文学史中的评价相对稳定,优缺点非常鲜明,但对于其不足,相当多的批评存在有盲点。赵树理的创...
大概是今年年初吧,中国社会文化学会理事尾崎文昭转告我说该学会的刊物《中国——社会与文化》希望我为“人与学问”栏目撰稿。我心想即便只是中国文化学会中,也还有许多比...
[摘要]:《朝花夕拾》作为鲁迅散文唯一的“回忆记”,在《阿长与 》、《藤野先生》等文本中寄托了他对“父爱”、“母爱”的文化想像,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朝花夕拾...
有关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定位,难以确然。主将,骁将,健将,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个说法,总是明星人物。而且,鲁迅的出现,亦非孤峰突兀,而是偕胞弟周作人以双子星座式的...
近年来,西方文学和文化想象中的中国或东方,已经成为西方学界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钱钟书先生的论文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已经明确勾画出英国对中国的想象、理解和认识,...
一 回忆录中的“叙事”与左联成立的“历史意义” 现在我们研究“左联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可资参照的历史资料大概只有发表于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上的短讯《上...
西方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自一九五○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介绍与翻译,但并未形成气候。五十年代中期,旅美的夏志清教授和捷克的普实克...
摘要:本文梳理并探讨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的国族文学观念,着重关注其对以鲁迅、郁达夫为代表的男性作家的国族构建之批评,和提倡以冰心、...
《萧军全集》的出版,使得关于《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以下称“《纲领》”)的疑惑,终于迎刃而解:实际情况是,这一获得研究者高度评价的历史文献,并非张学良所拟,而出自...
一、疑案的产生 本文拟探究的“疑案”,指一份鲁迅研究文献《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以下称“《纲领》”)其著作权归属问题。在长时间里,学界似达成一种“共识”,即:论者...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作家丁玲为研究个案,讨论整风运动之后延安新确立的文化体制中蕴涵的问题,具体讨论其中作家的身份政治的冲突。从三个方面展开:从杂文写作以及关于“暴...
引论 钱钟书(1910–1998)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出身世代书香之家,后来求学于国内外的一流学府。他从抗日战争(1937–1945)初期到19...
《上海书评》第99期(2010年7月18日)上,刊有一篇李文俊夫人、德国文学专家张佩芬回忆钱锺书的文章《“偶然欲作最能工”》。文中引用了一段钱锺书对他的清华同学...
读者翘首期待的《雷峰塔》终于出版了,这是张爱玲的一部半自传体的英文小说。从传记文学的角度来看,该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大事,相应的中文译本也马上问世。张爱玲的半自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桩文学出版方面“新”、“旧”易手的公案,向来是“正典”(canon)书写的范例。一是1921年初,商务印书馆因其“八大期刊”之一的《小...
内容提要: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雄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
张爱玲(1920-1995)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显学。近年随著旧作不断出土,张的文名与时俱进,各种相关著作也层出不穷。但其中有一个面向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探讨:那就...
现有的——或者说一直以来的文学革命叙事基本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线性描述,这个描述的主体线索一开始就被胡适牢牢控制,这是由胡适天生的历史感造成的,比如,《建设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