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当代文学

施蛰存海外书简

收录:2011-12-14  作者:李辉  来源:《书城》2009年09期  点击:179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李辉专辑

一、古剑之功

第一次开始用电脑写下——准确地说应是“敲下”一行行文字,是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写纪实文学又写小说的贾鲁生兄,在文学圈算得上是一位电脑写作先行者。他渲染又渲染电脑写作的诸多好处,又带我到北京东四,走进东北角邮局旁边的一个门脸很小的打字机行,帮我买下了平生第一台电脑——说是电脑,有些勉强,与当时已经被一些人使用的286电脑有所区别,它其实是电脑程序的文字处理机。使用汉语拼音输入系统,可以修改,储存于软盘,但不能与其他电脑兼容。即便如此它的写作与修改、打印的便利,让从来害怕写字的我用上之后,就再也无法离开了——它足以藏拙。

哪里想到,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脑伴随着互联网很快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子邮件——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方便、快捷,继电话之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摧毁”了传统的通信方式。

欣喜与兴奋之外,另有一番复杂心情。一九九三年,我写过一篇短文《面对电脑的悲哀》,感叹手稿和传统写信方式的式微。进而,我觉得,传统书信的搜集、整理与出版,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几年后,大象出版社支持我主编一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在“书简文丛”总序中,我这样写道: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绪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信笺,被千篇一律的鼠标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热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

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休验。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最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 很乐观。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迄今已出版近二十种。在新近出版的一批书信集中,《施蛰存海外书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

《施蛰存海外书简》得以结集出版,全仰仗于香港友人占剑(辜键)先生之力、之功。他以完成这本书信集的搜集与整理,来兑现对施先生的承诺。他在《编后琐语》中写道:“为什么要编这本海外书简?在施蛰存先生生前,有次我去上海探访他,跟他表示要编一本他的书信集,他说你能搜集到就编吧。那时我设想,倘若能收集通信双方一来一往的信,可相互对照。因难度太大,放弃了,转把重点放在海补,以完成作为后学晚辈的责任,兑现当年的承诺。”

古剑的“兑现”极为出色。《施蛰存海外书简》一书,搜集了美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学者、作家、学生、朋友的书信二百九十七封。作为一个热中于搜集散见书信的爱好者,我深知这种四处寻找线索,然后再加以整理、编选的辛苦与难度。而占剑兄以一人之力,费时数年,终于兑现承诺,使施先生这些飘散海外的书信,“不致随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古剑语),的确功德无量。相信施先生在天之灵也会为之欣慰。

古剑兄多年在香港编辑文学刊物,退休之后方有闲暇潜心于整理个人藏书与往来信札。他说,他喜欢读作家书信。他认为:“书信乃私人之间的交流,没有公之于众的顾忌,言而由衷,可见其真性情、真学问。况且作家书信是研究一个作家的重要资料。……正因作家的书信是随心随性而写,没有掩饰,更不造作,其学养修为,为人处事,气质爱好,都自然流露在书信中。记得孙犁在阅读《写给契诃夫的信》时,曾说过‘这是最好的自传’。更何况,文人书信中还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也给研究者提供了线索。”(《编后琐语》)此论甚是。我之所以喜欢《施蛰存海外书简》,不只是因为我曾与施先生熟悉,与他有过一段时间通信往来,有一种亲切感。更是因为,如书名“海外书简”所指,在给远离内地的海外友人写信时,臧否人物,袒露心迹,施先生有了多一些轻松自如、少一些左顾右盼的可能。因此,他的书简提供了丰富的个性色彩与历史信息。

施蛰存海外书简 共有7页,您还有6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7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施蛰存海外书简》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施蛰存海外书简》点赞!
精彩图文
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
古代小说续书…
现实主义的生命长存
现实主义的生…
《金戈铁马辛弃疾》
《金戈铁马辛…
“东方”、“原始”与表现“自我”
“东方”、“…
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
从越南俗文学…
妺喜形象考论——兼论明清历史小说中的“女祸”现象
妺喜形象考论…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